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燃气聚焦 » 正文

海外油气合作带来了什么

日期:2012-01-10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中国石油报

国际燃气网

2012
01/10
08:3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海外油气 合作

   一部艰难创业史,百万覆地翻天人。18年“走出去”,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收获了什么?又带来了什么?

  毫无疑问,“海外大庆”的高水平、高质量建成,2011年达到1亿吨作业产量、5000万吨权益产量是最直接最激动人心的收获。

  不仅仅是石油产量和贸易量。更重要的还在于,成功践行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决策,提升了国家能源供应的保障能力,探索出一条大型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道路,树立了国际能源合作的典范,呈现出快速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的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18年海外油气合作历程,折射出中国石油这一阶段的战略轨迹和发展脉络,是中国石油践行科学发展观、履行三大责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

  走上国际大舞台,挑战与机遇共存,竞争与合作并重。今天的中国石油,更加成熟和自信。

  1 给中国石油带来了什么

  1993年,中国告别石油自给自足30年的历史,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为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中国石油“走出去”开展油气合作,以全球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捕捉发展机遇,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这一年,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中国石油将海外油气合作第一粒种子,撒在了秘鲁塔拉拉油田。自此,“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坚定了“走出去”信心,加快了国际化步伐

  18年来,全球能源市场风疾雨骤,中国石油“走出去”步伐铿锵有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成五大海外油气合作区,快速推进四大油气通道建设,三大油气运营中心初具规模,形成油气投资业务与工程技术等服务保障业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国际业务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实践证明,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石油“走出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回想当年,有人对中国石油是否应该“走出去”、能否“走出去”,又能走多远心存疑虑。中国石油迎难而上,坚持实施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终于如期建成“海外大庆”。如今,石油行业依然是资源为王,多一些资源就多一些石油市场的话语权。坚持“走出去”,信心不能动摇,意志不能懈怠,步伐不能迟缓。

  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练内功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推动了公司转型升级

  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必须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石油,1988年才由石油部变身为总公司,政企分开,融入市场化潮流。但总公司成立5年之后,《财富》杂志1993年发布世界五百强排行榜,上面找不到中国石油的名字。当时只有埃克森和壳牌两家石油公司进入前十名。

  18年后的今天,谁也无法忽视中国石油的存在。2011年《财富》世界五百强排名,中国石油跃升到第六位。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行榜上,中国石油名列第五。

  18年来,中国石油科学发展,尤其1998年重组改制和进军国际资本市场以上市促转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公司化进程中,重组改制,海外上市,中国石油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同时,通过持续重组、深化改革,国内工程技术、装备制造等业务苦练内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中国石油大规模、全方位“走出去”提供了坚强支撑。摩根斯丹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曾感叹:中国石油堪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范!

  如今,中国石油跨国指数达到21%,国际化能源公司特征凸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驶上快车道。

  BP公司前任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也在回忆录中感慨:来自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在日益崛起,掌握越来越多的游戏规则制定权。早晚有一天,他们会超越单纯意义上的国际石油供应商,成为更有竞争力的油气资源开发商。

  强化三个创新,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走出去”初期,实力相对较弱,国际经验缺乏,凭什么在海外市场与强手一较高低?中国石油审时度势,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发挥比较优势,以柔克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啃的都是“硬骨头”,正是通过跟踪前沿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开发核心技术,把国内50多年形成的成熟配套适用技术在海外融合创新,相继在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在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在委内瑞拉开发奥里诺科超重油。

  中国石油坚持管理创新,海外油气业务发展形成了一套融合国际惯例和中国石油特色的“五化”管理模式,即“全球化思维、差异化定位、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作、本地化立足”,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

  中国石油还创造性地将遵循国际惯例与发挥自身综合一体化特长相结合,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正是得益于理念创新,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同一轮中标的伊拉克油田项目中,鲁迈拉项目第一个实现一年内增产10%的目标,哈发亚开发方案第一个获得伊拉克政府批准并开始产能建设,艾哈代布项目成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恢复的油气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的速度和核心竞争力。

  回过头看,海外油气合作走过的曲折历程,浓缩了石油人坚持自主创新的不懈探索。正是通过创新,砥砺了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强劲脉动的“全球芯”,传递出击水全球化浪潮的中国力量。

  促进国内外业务良性互动,带动了行业整体发展

  作为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油上下游一体化,服务保障业务齐全。这种整体优势,是西方大石油公司所不具备的。

  中国石油“走出去”,油气投资业务有力地带动服务保障业务的协同发展。同时,国际业务为国内企业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形成国内支持国外、国外反哺国内,实现国内外业务良性互动,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目前,伴随海外业务的发展,东方物探公司物探施工能力跃居全球第一。以中油技术开发公司为主体的物资装备出口业务,成为国内最大的石油物资装备出口商。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石油1000余支队伍,在全球60个国家提供着工程技术服务,多项施工作业技术全球领先。

  锻造了一支忠诚奉献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增强了发展后劲

  海外油气合作,中国石油缺的不是资金,而是适应国际化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18年前,30余位石油员工漂洋过海,踏出了海外油气投资业务的第一步。今天,4000多名投资业务中方员工、上万名操作技能人才常年坚守海外。大庆1205钻井队开赴苏丹打井,圆了50年前铁人老队长走向世界的钻井梦。

  随着“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石油加大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引进、培训和储备。中国石油海外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成为海外油气合作最宝贵的资源。中国石油海外重要并购竞标,这些学有所成的海外精英也加入了核心团队挑大梁。“石油神探”苏永地连续提交9口预探井位,口口出油;海外“小铁人”王贵海每天穿着十几公斤重的防弹衣,在伊拉克项目奔波……正是这样一大批海外员工队伍忠于祖国石油事业,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顽强拼搏,无私奉献,铸就了今天海外油气事业的辉煌。

  2 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中国石油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中国石油肩负重任,顺势而为,担当起走向海外的“先行官”,开始中国企业全球化之旅的试水远航。

  18年来,中国石油以海外油气合作为纽带,把经贸交往拓展到多层次合作,不仅增强了国家能源保障能力,拉动内需,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中国能源保障能力,实现了资源全球化配置

  中国发展需要石油,“世界工厂”也需要世界能源。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加快“走出去”,18年来,建立了海外五大油气合作区,剩余可采储量可观,奠定了海外资源基础;基本建成了四大油气通道,2011年通过跨国管道和海上通道,进口原油7000万吨、天然气171亿立方米,多元化进口渠道降低了能源安全风险;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建设三大油气运营中心,2011年国际事业公司原油贸易量达到2.5亿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了资源配置,调节供需平衡。中国石油海外创业18年,累计油气作业产量6.2亿吨,权益产量3.2亿吨,相当于贡献了6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中国发展所需的石油,越来越多来自海外。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利用市场化手段,抓住全球化机遇,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期出现的能源瓶颈,较好地满足了石油需求增长,保障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密切了睦邻友好关系

  从单一的油气上游投资到上下游一体化全方位合作,中国石油在资源国和周边国家合作开发油田,建设炼厂,修建管道……带动外交、商务、金融、文化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一座座炼厂竖起友谊的丰碑,一条条管道架起合作的桥梁。

  1993年中国开始面向世界寻求油气合作。美国兰德公司2000年发布《中国寻求能源安全》研究报告,宣称中国提议的跨国油气管道也许无法建造。

  中国石油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以周边国家为首要合作目标,加快建设进口油气通道,力求来源多样化。中国石油最近7年多时间就建成数条跨国油气管道:西北方向建成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东北方向建成中俄原油管道,西南方向开工建设中缅油气管道。跨国油气管道把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缅甸五个周边国家连接起来,资源与市场互补,实现互利共赢。这种务实合作,对周边国家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落实睦邻、安邻、富邻之策,受到周边国家赞赏。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说,土中天然气管道项目建立在平等、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是真正伙伴关系的体现,土库曼斯坦愿与中国共筑土中友谊“丝绸之路”。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说,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合作,营造和平发展的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力拉动内需,带动了重大装备国产化和产品质量升级

  石油产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而高投资意味着需要大量购买各种产品和服务。中国石油“走出去”,投资巨大的油气合作项目陆续开建,以国际市场带动国内市场,有力地拉动内需,带动了油气产业重大装备国产化和产品质量升级。

  跨国管道工程推动我国冶金工业实现质的飞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和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耗用钢材相当于三峡工程用钢量的6倍。管道干线建设耗费278万吨X80钢材,相当于此前20年全球X80钢消耗量的总和。这种高钢级钢材当时世界上处于试制状态,国内企业无法生产,仅美国采用铺了600多公里管道。即使全部靠进口X80钢,外国厂商的产能也难以满足这条跨国管道需求。中国石油联合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国内九大主要钢铁企业开展攻关,自主研制成功X80钢,比进口价格低30%。由此促进我国形成年产150万吨X80管线钢的产能,钢厂和管厂年产值达到150亿元,在高等级钢领域由追赶者变成领跑者。

  中国石油海外合作带动国内油气开发利用建设项目,推动了重大设备国产化进程。中国石油专门设立重大科技专项,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模式,开展联合攻关,提高中国自主研发能力。沈阳鼓风机厂自主研发中国首台长输管道20MW级电驱压缩机组成套设备,用于西二线管道,为能源“国脉”装上“国产心脏”,打破这类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了集群效应

  中国石油“走出去”,成功的探索发挥了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集体起舞,产生了集群效应,提升了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

  盛产石油的委内瑞拉,1998年之前,中国企业在委投资为零。1998年以后,中国石油接管油田项目,合资开发奥里乳化油项目,合作规模迅速扩大。随即两国启动其他领域合作,上海贝尔、中兴通讯、华为公司、中工国际、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山东浪潮、三一重工等中国国内知名企业相继进入委内瑞拉市场。目前到委开拓业务的中国企业超过40家,在委设立公司的有30多家,共有常驻中资人员3500多人,业务涉及石油、铁路、矿产、住房、通信、农业、电器、电子、贸易、金融等多个领域。

  不仅是在委内瑞拉,在非洲,中国与资源国之间的石油合作从油气勘探开发,地震采集与处理、钻修井业务,扩大管道、炼化工程建设,与之相关的生活后勤服务也如相伴而兴。通信、市政工程、公路和铁路建设队伍也随之进入,通过石油合作,带动全面合作,使中国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石油作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领头羊”,带动大批企业“走出去”,互相支持,拓宽了国际市场。

  打造了中国国企新形象,增强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石油在海外油气合作进程中,在广阔的国际大舞台上,践行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弘扬中国特色的精神文化,得到资源国和伙伴公司的信任和赞赏,打造了中国国企新形象,以闪亮的国家名片,树立了良好中国对外形象,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成功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其中既有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石油文化,也有蕴藏在血脉之中的传统中华文明。中国石油目前有1.7万名员工常驻海外,奔忙在六大洲90多个国家,每个员工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与当地民众广交朋友,促进了民间友谊。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西非项目部总经理赵恩慧扎根尼日利亚十年,被尼日利亚埃莫州阿穆马拉部落授予酋长称号。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社科院专家王立强考察苏丹油气合作项目之后认为,中国石油在苏丹合作成功,以他人为重的中华文明在世界交往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召力。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崛起必须要伴随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必须把苏丹这个样板的重要性提升到中国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3 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世界是平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而中国石油产业也日益融入世界石油产业链。

  18年海外油气合作之路证明,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石油市场,而世界石油市场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石油企业在油气合作中,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给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福祉。

  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石油格局从一枝独秀向多元竞合的转变

  丹尼尔·耶金在《石油风云》中断言,如果要给20世纪的现代石油工业做个注解,那就是围绕着石油资源的控制与被控制产生的“争夺”:跨国大石油公司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在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护佑下,试图控制全球的油气资源谋求暴利。

  1993年,中国石油迈出海外油气合作的步伐,推动了这种局面的转变。

  18年海外油气合作,中国石油国际化程度大幅提升,从一个传统的国家石油公司转型升级为国际化的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做大做强,已然成为国际知名石油公司主动选择的合作伙伴。

  2009年6月,中国石油和BP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项目;2010年1月,中国石油又联合法国道达尔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哈法亚油田项目;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卡塔尔石油(国际)和壳牌中国签约拟建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国石油也积极推进与新兴国家石油公司的沟通合作,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加速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由此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新型竞合关系,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加速推动全球能源治理结构多元化。

  给国际合作带来了有中国特色的“互利共赢”新模式

  作为战略物资,石油地位举足轻重。但历史上,石油给资源国以及资源国人民带来的不只是财富,战争和动荡似乎总与石油如影随形。而中国石油“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一种崭新的合作姿态,遵循的是规则,传递的是友谊,实现的是共赢。

  中国石油践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提升了资源国石油工业整体水平,创造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促进了南北合作共同富裕,符合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两大主题。

  在尼日尔,仅仅3年的时间,中国石油投资的阿加德姆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还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建成年产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数百公里的输油管线和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尼日尔由石油进口国摇身变为出口国,总统穆罕默杜·优素福为项目题词:“50年前,尼日尔就开始了石油开发的征程,但直到今天才产出第一桶油。从此,尼日尔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乍得,中国石油适应乍得政府和人民需要,投资建设上下游一体化项目,首先建设百万吨炼厂,以便尽快满足当地成品油供应。在过去,这是其他任何国际公司没有做也不会做的事,但中国石油做到了。因为,中国石油相信“合作就要满足当地需要”,合作必须坚持互利共赢。

  中国石油在资源国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大力支持当地公益事业,修桥筑路,援建学校,支持医疗,改善民生,传递友谊。如今即使走在百废待兴的伊拉克巴士拉街头,当地人总会友善主动打招呼:“你好,中国!”而中国石油鲁迈拉大庆营地则被他们亲切地唤作“大庆镇”。

  带动了资源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让世界分享油气合作的红利

  经过18年发展,中国石油各个项目创造了逾8万人的外籍员工岗位。中国石油在国际化人才的选拔、引进、培训和储备方面,不断推进属地化,同时与国际标准看齐,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中国石油在国际化经营中,做大规模,提高效益,有力地带动了资源国的就业,增加了税收,树立了负责任的国际大公司形象。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公司全资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之后,通过平稳整合,释放协同效益,在业务增长的同时,全部保留原有的员工岗位和管理特色,并创造炼厂职工岗位500多个,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连续两年获得新加坡政府授予的“发展最快的50家企业”的殊荣。

  为世界增加了油气供应,为油气市场稳定贡献了力量

  数据统计显示,海外油气合作18年,中国石油累计为世界贡献了6.2亿吨作业产量。这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市场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外油气合作中,中国石油的综合一体化优势,使中国石油水平井、欠平衡井等先进适用技术在海外项目得到广泛应用,保证了海外油气田的高效开发。同时,针对资源国日益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局势,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通过超前谋划,系统推进,海外经营策略研究与调整工作的指导作用有效发挥,HSE管理与风险防控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日益凸现,在推进老油田硬稳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项目。

  中国石油为世界油气市场做出的贡献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2011年上半年,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肯定了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全球的投资行为,认为这些投资大大增加了全球的石油供应,也符合其他石油进口国的利益。这个看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成就的国际影响力,国际主流舆论对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行为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启示

  海外合作18年,弹指一挥间。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任重而道远。“走出去”带给我们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乘势而上,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

  “走出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步入规模发展,形成上升之“势”。我们要乘势而上,借势做强。“势”字,上为“执”,下为“力”,方能成“势”。“执”意味着执著坚忍,坚持不懈,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出去”,绝不动摇。“力”意味着力量,我们要全力以赴,抓住机遇,走进去融入市场,走上去迈向高端,为国家发展不断增强保障能力。

  启示二: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更加注重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企业“走出去”,一般有五个发展阶段:走出国门、进入市场、了解市场、理解市场、融入市场。虽然在不同地区、不同业务进程有别,总体上讲,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已进入理解市场的阶段。面对世界风云变幻,我们要居安思危,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机遇,同时加强风险防范。国际市场充满挑战,各种风险比戈壁风沙更加厉害,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形势预判,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启示三:要强化战略思维,扩大全球视野,深化“两种资源一盘棋,两个市场一体化”意识。

  加强国内外业务统筹协调,有效联动。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国内业务要有国际化视野,产业链优化要突破区域界限;海外业务要有本土意识,既要自身发展,又要为所在国服务,促进互利共赢。

  启示四:持续抓好海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员工业务素质,拓展国际化视野。

  具备国际化经营技能和大庆精神的人才队伍,是集团公司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持续动力。玻璃缸养不出大鱼,蛟龙成长于大海。只有“走出去”才有机遇,只有不断提升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境界,我们才能拥抱世界。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