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燃气聚焦 » 正文

中缅油气管道助中国摆脱能源困局

日期:2007-12-25    来源:云南电网  作者:胡金铭

国际燃气网

2007
12/25
10:4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油气 管道

    2007年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次建立石油储备机制,证明石油战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再次成为焦点。
    今年7月份,云南各家媒体均报道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于年内开工的消息。12月初,中石油与云南省政府签订协议,决定在云南推动1000万吨/年的炼化基地项目建设,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管道工程和炼化基地何时开工的消息,但“中缅油气管道+云南炼化基地”的基本路线已经展现出来,中国朝解决“马六甲困局”更进了一步,中缅油气管道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中缅输油管道可解决云南“油荒”
    就在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之时,云南还为缺油所困扰。12月14日,昆明汽油供应紧张,很多加油站加不到90#和93#汽油。17日,汽油供应困难已造成一定影响,因为缺油,街道上出租车减少,私车族乘公交车上班的比例有所增加,部分单位用车趴窝。有业内人士表示,昆明有输油管道尚且如此,云南其他州市缺油会更严重。
    昆明市商务局官员解释了缺油的原因:中石化占云南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70%,油料主要从广东茂明经过输油管道送往昆明,因为管道调配,引发了这次供应不畅,几天后情况应该能得到缓解。
    这是云南在1个月内发生的第二次“油荒”。11月下旬,云南柴油供应困难,省内运输受到很大影响,不但蔬菜、水果等时鲜货物无法及时运出,就连客运行业也受到影响,火电企业因运输不畅,电煤供应更加困难。因为“油荒”,位于云南禄劝县、投资5.63亿元的滇能赛珠水电站施工受到影响,一段时期内,柴油动力机械无法正常运转。
    云南是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第一大省,通车里程达19.85万公里,同时又是一个用油对外依存程度非常高的省份,省内没有油田、没有炼油厂,所有油料全部依靠外运。目前,制约云南发展的煤电油运四大瓶颈中,油的影响居第一位,一旦油料供应出现问题,会很快传导到煤、电、运。
    但是有理由相信,几年后,这一现象将得到改变。今年7月份,在云南省政府年内要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中,“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建设”赫然在目。12月2日,云南省常务副省长罗正富与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廖永远签署《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缅油气管道西起缅甸西海岸,经该国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境内,直达云南昆明。该油气管道从缅甸港口到昆明的长度为900公里,每年可以向国内输送2000万吨原油,相当于每日运输40万桶左右。而与之配套的云南炼化基地包括年加工能力1000万吨的炼油厂和一个80万吨/年的乙烯一体化装置。
    尽管没有得到正式官方消息,但长期从事能源研究的云南省社科院专家陈利君告诉《云南电力报》,中缅油气管道和云南炼化基地项目基本确定要建,今后云南将告别缺油的历史。
    中缅石油管道越来越近
    多年前,学术界就有人讨论中缅石油通道,其线路是,把石油从中东和非洲,运到印度洋上的缅甸实兑港进入管道,石油沿管道到达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再到昆明,全长900公里。该路径的诱人之处在于,它比通过马六甲海峡将原油运抵湛江的传统路线短1200公里。
    中缅油气管道总让人感到扑朔迷离。2004年,云南向国务院和发改委建议修建一条中缅输油管道,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要建设中缅输油管道,相应地就要在云南建设大规模的石油冶炼基地,还要建设云南向其他省市输油的管道。从投资上来说,中缅输油管道需要20亿美元的投资,还不包括在云南兴建相关设施的费用。如果加上这些附加的基础设施投资,估算起来不下50亿美元。
    事情似乎进入了死胡同,中缅输油管道计划一年时间内无人问津。
    转机出现在2006年。参加“两会”的云南省91名代表联名签署后向国家决策层提交了《云南省代表团关于修建中缅石油管道和在云南建设石油炼化基地的建议》。该建议重点推荐缅甸境内的实兑、皎漂、丹兑和丹松四个港口的其中之一,作为中缅石油管道的起点。在选定缅甸港口后,于2010年建成30万吨原油码头和60万吨的油库。
    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一条直径813毫米的输油管道,建成后,每年输送2000万吨原油。其主要产品方案包括:年产成品油1277万吨,其中汽油310万吨、柴油840万吨、煤油127万吨,另外还有乙烯100万吨、合成树脂153万吨、其他有机原料177万吨。
    2007年以来,在各大媒体上,焦点从修不修变成了重庆和云南对管道落点和炼化项目的争夺。修建中缅输油管道的信号越来越强,而且管道的功能已经变成输送石油和天然气。7月份,云南省政府将“中缅油气管道及炼化基地建设”作为年内要推进的重大项目。12月2日,云南省与中石油高调签署《云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共同推进云南建设炼化基地。
    云南没有油田和气田,主要依靠华南、西北等炼油厂提供成品油,运距长,成本高,处于全国成品油供应的末梢。如何来喂饱云南建设炼化基地是一个大问题。而广东到云南的运输管道属于中石化,长达1700多公里。中石油修建900公里的中缅管道成为惟一选择。
    有消息称,中缅油气管道正在筹建中,缅甸的实兑、皎漂、丹兑和丹松四个备选港口中,专家比较倾向于实兑附近的皎漂,该港口在离海岸不远的岛屿上,更安全、更便于建设配套设施。还有传闻,云南炼化基地的选址基本敲定,考虑到经济、交通、劳动力等因素,炼化项目有可能落户在昆明,炼油厂在安宁境内、乙烯厂放到嵩明比较合适。
    有分析人士指出,管道由输油变为油气双输与中缅能源合作加深有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在缅甸不断获得天然气勘探项目,中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区块的总开采面积已经超过渤海,中海油也在缅甸钻探出天然气。
    据专家分析,中缅石油管道事关多个国家的利益,如何处理和协调这些关系是个考验。由于中缅石油管道对新加坡贸易及越南、印度石油供应都会产生影响,涉及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政府比较低调。
    陈利君表示,目前,修建中缅油气管道已基本确定,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讲,中缅油气管道将有力支持国家石油储备机制,石油从缅甸进入云南后,可直奔储备库。
    如果工程上马,中石油将向云南炼化项目投资30亿美元以上,云南从成品油供应末梢变成前沿,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计算,中缅油气管道将极大提升云南经济实力。
    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
    修建中缅石油管道的最大好处不在加强云南经济,而是能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程度。
    近年来,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年增产一般在2%~3%,国内经济增长所必需的大量石油依靠进口,而2005年,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今年1~11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已经超过1.5亿吨。
    2000年以后,中国石油进口数量增长很快,进口依赖严重。2001年,中国进口石油8163.2万吨,金额达到154.06亿美元,对进口的依赖程度29.1%。而到了2006年,我国进口石油达到18157.0万吨,金额高达819.52亿美元,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47.3%。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5.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60%。
    陈利君表示,石油的意义已经超越一般商品,而是一种战略物资,与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紧密相联,因此各国都在加紧争夺石油资源。美国已经控制了全球70%的石油资源,给其他国家寻找石油资源带来了困难和风险。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石油供应多元化措施,现在中国进口石油的渠道更加广泛,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已有30多个。但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北非。
    “马六甲困局”威胁中国能源安全
    中国进口石油过于依赖马六甲海峡,有被他国“一剑封喉”的危险,这也是中国积极推进中缅油气管道的重要原因。
    世界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就国际石油贸易而言,主要有轮船、管道运输两种,铁路运输作为补充。从全球石油跨国运输网来看,超过3/5的石油通过海运,不到2/5的经由管道。
    中国的石油进口方式以海运为主,其中有4/5进口油要经过危险海域。根据《中国海关年鉴》显示,2005年所有进口油中有81.75%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或者台湾海峡,其中来自中东的石油还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两伊战争期间,过往霍尔木兹海峡的轮船频频遭袭,截至1987年,伊拉克共对在海湾航行的船只发动132次攻击,导致其中40艘被击沉或严重破坏;伊朗共发动了约70次袭击,毁坏了11艘船只。
    而马六甲海峡更危险,以至于国内能源专家因此创造出“马六甲困局”一词。包括马六甲海峡在内的东南亚水域是全球海盗活动最猖獗的地区之一。2001年,马六甲海峡海盗横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0亿美元。1991~2001年,在全世界发生的2000多起海盗袭击中,东南亚发生1600多起,占据66%左右。2002年全球范围内445起较大的海盗事件有1/4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水域。据IMB(国际海事局)的海盗举报中心报告,2004年的海盗袭击中有60.33%发生在该海域。
    另外,马六甲海峡内有不少浅滩,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达37处,加上沉船、流沙、淤泥等使航道情况经常改变,严重威胁航行安全。随着世界航运业的发展,马六甲海峡已经成为最繁忙的海峡,全球近一半的油轮要经过这里,海运事故频发。据统计,其事故率是苏伊士运河的3倍多,巴拿马运河的5倍多。
    为了拓展石油进口渠道,从2000年起,中国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开始重视管道运输。除了马六甲海峡外,着力打造中哈、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以及中缅原油运输通道。2005年12月中哈石油管道构筑了中国“第一条油气补给线”。该补给线全长3088公里,设计年输油能力2000万吨。
    俄罗斯是中国的第四大原油进口来源国,目前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主要依赖于铁路运输。由于铁路运输具有成本高、运量小等缺陷,双方决定修建管道。现在,东西伯利亚平原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正朝着2400公里的一期工程建设目标推进,根据协议,通向中国大庆的支线将于2008年年底建成并投入运营。
    中缅油气管道为解决“马六甲困局”带来了希望,石油经该管道到达中国,无须通过马六甲海峡,而且能够直接向石油资源贫乏的中国西南腹地供应石油。
    中缅方案只是解困第一步
    几年前,还有几个向国内输油的方案与中缅石油管道竞争,目的是绕开马六甲海峡。他们分别是泰国克拉地峡方案、中印方案、中孟方案等。
    泰国提的是克拉地峡运河方案。克拉地峡位于南部地区春蓬府和拉侬府境内,最窄处约64公里,最高海拔仅75米,这里东临泰国湾,西濒安达曼海。100多年前泰国五世王朱拉隆功时期,就有计划开凿运河,但是受到国力限制而长久没有实现。
    设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耗资260亿美元,横贯泰国南部,全长120公里,宽400米,深25米,双向航道,耗时10年。运河建成后,远洋运油船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太平洋的泰国湾。两大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30万美元。但是,泰国国内只有30%的人赞成开挖地峡,另有四成民众反对这项工程。主要原因是投资巨大、破坏生态,造成更严重的南北对立。
    2004年,泰国政府提出了开凿克拉地峡的新版本,大力推介“石油路线图”,即筹资6亿美元,在设想中的克拉地峡运河线路上修建全长250公里的输油管道。泰国能源部提出,在泰国湾沿岸地区建立石油自由贸易区,扩大已有炼油能力,建设深水码头,扩建储油设施,吸引国际油商,使东亚国家进口油每桶成本可降低2美元,日本、中国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表示愿意资助研究其可行性。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石油进口依存度都比较高,印度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为70%。虽然中印两国在石油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在二战期间,印度曾用管道向中国运送油料。因此,有专家提议,利用印度的基础设施,建立一条从加尔各答经缅甸密支那到中国腾冲的管道。建成后,可以形成一个覆盖中、俄、印、巴、伊的管道网。印度的邻国孟加拉国也很积极,孟加拉国希望中国能将管道的起点放在该国吉大港,通过缅甸,到达中国,并表示如果中国能够采用中孟方案,可以划出一定区域作为特区,以支持该项目。
    陈利君表示,尽管已经基本确定中缅油气管道,但这只是解决“马六甲困局”的一个步骤,对于其他方案,也不能偏废,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考虑,为我国能源供应建立更多渠道。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