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燃气聚焦 » 正文

中国石油海外油气合作20年的思考与启示

日期:2014-01-16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刘宁洁

国际燃气网

2014
01/16
08:4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有这样一个20年,注定会在中国石油工业改革发展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93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迈出“走出去”第一步,到2013年海外油气合作业务亮点频闪,中国石油从坚定“走出去”到努力“走进去”、“走上去”,海外业务形成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三大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在全球34个国家运营着89个项目。

  “中国国家石油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新型国际化国家石油公司,在全球展示了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是21世纪国际能源领域展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对既有的国际能源投资、贸易乃至世界经济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冲击,被世界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小杰如此评价。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的油气供应成为中国改革发展“新引擎”

  世界著名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认为:“中国在全球石油及天然气工业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一新角色被称为‘走出去’战略。”

  现在回头来看,中国石油“走出去”取得成功,形成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国际化经营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也发展不起来。中国石油高层深刻认识到,世界石油工业19世纪中叶以来就是一个国际行业,如果想成为真正的石油公司,就必须“走出去”。

  从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提出把跨国经营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到1993年海外勘探开发正式起步,再到2011年成功建成海外大庆,中国石油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脚步铿锵,与中国改革发展同频共振。

  从南美、北非、中亚及亚太等传统资源国迈向北美及澳洲等能源高端市场,从投资常规油气项目扩展到油砂、超重油、煤层气、页岩气、深水等非常规油气项目,从立足上游延伸至下游的炼油、贸易仓储等油气全产业链,中国石油海外业务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形成的五大油气合作区、四大油气通道、三大油气运营中心的战略布局,为我国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约4.9亿吨,天然气消费量1471亿立方米。其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原油、超过1/4的天然气依靠进口。专家预测,未来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仍将持续提高。这项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赋予中国石油油气生产硬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走出去”方针,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为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新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走出去”,油气投资业务有力地带动服务保障业务的协同发展,国际业务也为国内企业改革发展积累了经验,形成国内支持国外、国外反哺国内、国内外业务良性互动、带动行业整体发展的格局。截至2013年,中国石油近千支队伍为60多个国家提供工程建设和工程技术服务。

  “走出去”20年,从“小舢板”到“大舰队”,中国石油为中国经济腾飞保驾护航。

  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中国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剂”

  近10年来,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不断加速发展,作业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远远超过同期国际大石油公司和同等规模石油公司2%和5%的增长水平。中国石油人在海外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赤诚,唱出了一曲“我为世界献石油”的壮歌。

  如何理解这个“中国贡献”?徐小杰说:“对资源国来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中的油气资源国来说,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油气资源开发和自然资源的财富创造。以中国石油集团为代表的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承担着将地下资源转变为国家财富的任务。通过适当的合作模式,使得一批发展中国家的油气产量稳步增长,油气资源利用程度和内外销售水平大幅提升,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提升了这些油气资源国在所在地区和全球的石油地位。”

  在秘鲁,中国石油“妙手回春”,让100多岁的塔拉拉油田最高产量增长了10多倍,成为当时秘鲁国内最大的新闻。

  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石油接手肯基亚克油田后,采用自主创新技术,3年即建成200多万吨的产能,让哈国石油界为之轰动:“中国人救活了我们的油田!”

  更重要的是,秉承“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中国石油致力于服务资源国经济发展,协助建立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的同时,着重培养当地员工,积极投身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造福当地民众。据统计,“走出去”20年,中国石油累计为资源国百姓创造了10万多个就业岗位,海外业务公益事业投入总额接近3亿美元,200多万人直接受益。

  专家指出,“中国威胁论”根本站不住脚,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剂”!

  与此同时,中国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能源治理,与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消费国以及国际能源组织都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1年,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特别报告《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驱动因素和影响分析》,关注国际油气变局中的“中国力量”,随后还多次表态:“IEA需要中国的加入!”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会直接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度,但是海外布局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贡献,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从海外运送油气回国,其意义更为深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指出,“20 年来的海外布局已使中国成为全球能源安全的贡献国之一。”

  发挥特色优势创新运作模式,中国石油在国际舞台树立“合作典范”

  2009年6月,中国石油和BP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鲁迈拉油田项目,成为战后伊拉克首轮公开招标中唯一中标的项目,震动全球石油界;2010年1月,中国石油又联合法国道达尔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联合中标伊拉克哈法亚油田项目;2013年12月,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与壳牌、道达尔、巴西石油公司联合中标巴西深海里贝拉油田项目……以中国石油为代表的国家石油公司加速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由此建立起国家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公司新型竞合关系,给世界石油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加速推动全球能源治理结构多元化。

  作为国际市场“后来者”的中国石油,不盲目模仿国际大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实践,不唯“西方经验”马首是瞻,而是突出特色,依靠自身一体化优势,给国际合作带来了有中国特色的互利共赢新模式。

  1997年,中国石油人来到苏丹。作为当时中国石油最大的海外国际化经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先后有数个国内单位参与苏丹石油投资、技术服务和工程建设等业务。中国石油统一调度,各部门协同作战,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建成了具备年产量10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1506公里的长输管道和年加工量250万吨的炼厂项目,让苏丹人民通过石油出口,获得巨额石油收益。在尼日尔,不到3年,中国石油投资的阿加德姆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在撒哈拉沙漠腹地建成年产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数百公里的输油管线和一座现代化炼油厂,让尼日尔由石油进口国摇身变为出口国。在中亚,中国石油不仅坚持一体化开发,而且通过持续和稳定的投资促使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充分体现出与资源国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例如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共建的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不仅引进“蓝金”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而且以管道为杠杆,撬动了中亚地区经济发展。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中土天然气合作项目时评价道:“中土两国的能源合作堪称全球能源合作的典范。”

  然而,中国石油的油气投资合作模式被有的机构误读为“破坏商业竞争规则”,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国家石油公司跨国经营理念与部分西方石油公司存在差异。中国石油始终认为,坚持互利共赢、成为东道国政府和企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秉承“做全球优秀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理念,支持当地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了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区和谐,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才能持续提升。

  发挥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海外业务擦亮中国石油“国际名片”

  回望20载征程,中国石油坚定“走出去”,不断提升在完全竞争环境下的市场运作能力,探索并开创了一条国际化经营的新路子。

  1993年的中国石油还是个没有下游、远离市场、无法独立“行走”的传统国企。20年后的今天,谁也无法忽视中国石油的存在: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国石油跃升至第五位。在2012年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排行榜上,中国石油名列第四。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优质高效增长成为助推集团公司驶上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快车道的动力,擦亮了中国石油的“国际名片”。

  中国石油海外创业之初,把国内数十年形成的成熟配套技术与海外实际相结合,通过创新,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海外先进适用十大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已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从苏丹迈卢特盆地发现法鲁济世界级大油田,到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发现希望油田,再到在委内瑞拉开发奥里诺科超重油,惊人的成果彰显了中国石油的技术实力,活生生的广告挣足了印象分,资源国越来越坚定的信任目光投了过来。而在未来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技术优势依然是石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打开市场靠技术,站稳市场靠管理。中国石油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发展形成了一套融合国际惯例和中国石油特色的“五化”管理模式,即“全球化思维、差异化定位、专业化管理、一体化运作、本地化立足”,带来了高效率和高效益,还创造性地将遵循国际惯例与发挥自身综合一体化特长相结合,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正是得益于理念创新,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伊拉克,鲁迈拉项目第一个实现一年内增产10%的目标,哈法亚开发方案第一个获得伊拉克政府批准并开始产能建设,艾哈代布项目成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新建投产的油气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的速度和核心竞争力,壳牌、埃克森美孚和BP等国际大石油公司一次次向中国石油伸出合作橄榄枝。

  从发展眼光看,中国石油“走出去”,最重要的不是拿到了多少油气资源,而是培养历练了一支熟悉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高素质管理队伍。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中方员工约5000人,其中有海外工作经验人员超过90%,拥有十年以上海外项目工作年限的员工比例为11.8%。“十一五”期间轮换合计1200人次,具有两个及以上不同合同模式项目工作经验的人员占海外核心业务人员总数的41%,“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海外实战型员工队伍日趋成熟壮大。更可贵的是,精神的接力棒在走出国门的员工队伍中得到传承:“石油报国英模”孙波、“大庆新铁人”李新民、“中国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海外“小铁人”王贵海、“中国石油好榜样”徐志强、“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朱爱军、“中国石油光荣团队”大庆1205钻井队……每个名字后面都凝聚着大庆精神之魂,闪耀着石油报国的光芒,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踏上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把握建设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中国石油“走出去”之路将更宽广。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