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使用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手段购买地球上的稀缺资源。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日本正以其他国家的损失为代价获取自己的利益。"
这些措辞强硬的话来自中国一家主要矿产出口公司的管理者。他在一封公开信中表达了对日本囤积战略物资的强烈不满,其中许多物资都是从中国进口。日本在不断囤积,而同样非常需要这些物资的中国却在以低价向外出售。
这封信于4月见报,是中日两国原材料争夺不断升级的一个表现。两国为了保持本国的经济发展,极其需要石油、天然气、铜、铁矿石、镍、铝和稀土等矿产资源。
这场竞争已经从东海油气田扩散到了俄罗斯、伊朗、南美和非洲。石油集中地表现了两国对有限资源的争夺。20年前,中国是东亚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而日本是主要消费国。但随着中国经济在20世纪末的爆炸式发展,这种局面已经大为改变。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去年进口原油1.27亿吨,日本是2.11亿吨。
为避免像日本那样严重依赖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中国将石油网络散布到各个大洲。去年,非洲石油占了中国进口总量的30%。有分析家认为,日前温家宝总理访问非洲七国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些重要市场与中国的联系。
日本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它开拓石油市场的努力要受到美国外交的限制。而中国可从独立的外交政策中获益,可以同委内瑞拉等与美国关系不好的国家签订石油合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也能提供外交支持,这是日本所做不到的。在一次罕见的对美国政策的挑战中,日本一家石油公司同伊朗签署了油田开发协议。这招来美国的严厉批评,认为日本的资金可能给伊朗的核计划提供帮助。但日本回答说,国际石油市场比较脆弱,它必须保证自己的供应来源。
中日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是俄罗斯和东海地区。过去4年,日本一直在与中国竞争一条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出发的输油管道。另外,中日在进行了5轮谈判后仍未能解决东海油气田争端。去年9月,日本自卫队发布的报告中描述了中日冲突的3种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两国在争端地区不断加剧的紧张局势。
为了将对抗转化为合作,上个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以及内阁中的其他一些对华友好成员,邀请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和其他150位中国官员、学者、企业家到日本参加一个能源论坛。他们还邀请中国代表团去参观日本一些先进的节能工程和节能技术。日本在这一领域领先于中国,中国平均能耗是日本的9倍。日本已经同意中国派出几百名官员到日本接受节能技术培训,并答应给中国政府提供8400台日本制造的节能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