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业市场,怎一个“乱”字了得
—管业市场无序竞争状况调查之钢塑复合管篇(一)
开栏语:为推动中国管道行业的健康发展,揭露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本报从即日起开辟管业市场无序竞争状况的调查文章。
由于本报对部分无序竞争行为缺乏确凿的证据,因此在文中对部分企业的报道将有所保留。对此,本报将继续进行深入调查,一旦掌握确凿证据,将毫不留情地进行曝光。希望相关企业能好自为之,自觉规范自己的市场行为。同时也希望广大读者能勇敢地向本报揭发损害行业利益的不规范竞争行为,为本报提供相关证据。
本次报道还将涉及其他类别的复合管,PP-R管、PVC管、PE管等纯塑料管,薄壁不锈钢管,铜水管等管道类别,欢迎广大读者及时提供线索。
对于本报报道的内容,欢迎广大读者进行讨论。
钢塑复合管作为继铝塑复合管和PPR管之后被建筑工程界普遍接受的新型建筑给水产品,在经历了短暂的平静的推广阶段之后,正被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无序竞争的市场。形形色色的钢塑复合管生产企业以此为道具在市场上演绎着一出出极具特色的闹剧——勇往直前以利润换市场
2005年10月,呼和浩特市(简称“呼市”)某大型工程项目关于钢塑复合管产品的招标终于落下帷幕,曾经志在必得的北京金洲管道科技股有限公司(简称“金洲”)和上海莘天实业有限公司(简称“莘天”)双双败北——该项目由本钢天和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简称“本钢天和”)以90万标的的超低价格拿下。而此时,该项目的标的己由当初的200万报价降低了110万。
90万的标的对于金洲和莘天来说是“砸锅卖铁也补不足成本的买卖。”可是对于本钢天和来说却是义无反顾。其实该企业在此之前就在北京市场以这种低价策略攻城略地了。当时,由于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与房地产市场依存度很高的钢塑复合管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北京的钢塑复合管市场和其他地方一样一片萧条。德士、莘天、金洲、贝根这几家主流钢塑复管企业由于担心收不回工程款而在承接工程的过程中变得非常谨慎。这一现状却让急于扩大市场份额的本钢天和看到了机遇。他们随即在北京市场上推出了低价推销、以利润换取市场的策略,并且一度使该企业的订单纷至沓来。
可是让本钢天和没有想到的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越来越多的欠款使他们的资金链日渐崩紧。更要命的是,进入2006年以后,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更使他们限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包括呼市这个项目在内的很多项目由于钢塑复合管成本的大幅增加而不能如期履约,本钢天和曾经积累的良好信誉受到明显冲击。原本可以逐步进入北京钢塑复合管主流市场的本钢天和,由于他们低价倾销的市场策略,人为地把自己边缘化了。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种近乎零利润的价格对施工方产生了严重的误导——施工方宁愿相信这种价格代表了整个钢塑复合管行业的行情,从而增加了其他钢塑复合管企业以正常价格进入相关工程的难度,客观上阻碍了该行业加工企业的正常利润的获取——无益于该行业整体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赴汤蹈火以劣质产品冲击市场
2005年下半年,位于北京通州的A钢塑管企业(简称“A企业”)和来自天津的B钢塑管企业(简称“B企业”)越来越频繁地被他们的钢塑管同行以及工程界提起,其知名度直逼在北京市场上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德士、莘天、贝根和金洲。
A企业和B企业的知名,源于它在市场上异常活跃的表现:自从他们进入北京的钢塑复合管行业之后,就频繁地出现在各个钢塑管招投标活动现场。尽管规模有限、实力一般,但是在很多工程项目中他们都显得底气十足。他们的竞争对手很快发现了这两家企业所依仗的杀手锏——价格——不管你报什么样的价格,他们都会以低于你很多的价格跟进,一直到你甘拜下风为止。在2005年由于房地产新政的出台而使大多开发商和施工方面临资金压力的背景下,A企业和B企业的“价格”利器,一度使他们在很多工程项目中频频得手,从而使他们迅速在钢塑管企业云集的北京市场上脱颖而出,名声大噪。
然而,时间很快就检验出了A企业和B企业“知名”的暂时性:让A企业和B企业脱颖而出的“价格”利器从一开始就成为了他们自掘坟墓的工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体现他们的价格优势,他们一开始就肆意减薄镀锌钢管的壁厚,这在为建筑工程埋下了隐患的同时也为自己敲响了丧钟。2005年4月份年,在采用了B企业钢塑复合管产品的北京某管网改造工地上,正在对钢塑复合管产品进行套丝的施工人员忽然大惊失色:由于该钢塑复合管的基管——镀锌钢管的壁厚被过度减薄,随着套丝机的拧紧,钢塑复合管居然出现了扭曲和变形的现象!市场是无情的,也是公平的。随着上述两家企业的劣质产品所引发的质量事故不断出现,他们己经受到了工程界的强烈抵制,两家企业基本上处于难以为继的困境中。
据了解,昙花一现的A企业和B企业只是北京市场上众多中小型钢塑复合管企业的典型代表。在2004年到2005年间,北京巨大的市场需要吸引了除天津以外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钢塑复合企业,其中不乏家庭作坊式的投机性实体。他们中的大部分虽然还没撑到2005年年底就倒闭了,但是他们所推向工程市场的劣质产品所留下质量隐患将是长期的,他们对钢塑复合管这一新兴产品的声誉的影响也是长期的。痴心不改疯狂低价扩张
“在××家里,天津××的钢塑复合管因为漏水而赔了人家60万。”2005年下半年,一条关于钢塑复合管产品漏水的传闻迅速在钢塑复合管行业内被传开。
传闻中漏水的钢塑复合管的生产厂家是天津某知名的C镀锌钢管生产企业(简称“C企业”)。C企业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和强势的品牌影响,在北京的镀锌钢管市场上具有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知名企业,当他进军镀锌钢管的延伸行业——钢塑复合管行业后,却极不负责地祭起了“低价”大旗,在钢塑复合管行业换来了与其身份不相符的口碑。
C企业的钢塑复合产品一进入北京,就借助其镀锌钢管在北京市场上完善的营销网络开始排兵布阵,以其低价优势在北京市场上全面铺开,企图以此在钢塑复合管行业清理门户,奠定自己在该行业里的主导地位。虽然此后由他们的钢塑复合管产品所不断引发的质量事故让他们在北京的钢塑复合管市场上声名狼籍,但是这并没有引起该企业的重视,他们反而以更加隐密的手段顽固地支撑着他们“低价”的大旗。
记者从一份据说与C企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一家企业的报价表中看出:同一公称口径的钢塑复合管产品,竟然能有好几种不同的壁厚。以DN40为例:其壁厚除国标的3.5外,该企业还列举了3.25、3.0、2.75、2.5共五个档次壁厚的产品,当然,不同的壁厚,价格自然不同。阶梯状的价格,非常直观地诱导着采购方选购那些不符合国标要求但价格便宜的的钢塑复合管产品,至于被选中的产品会不会像B企业的产品一样在套丝的过程中被拧得变形,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与北京市场上此前出现的两个搅局者——A企业和B企业相比,C企业的强势介入,立即给北京的钢塑复合管市场带来了灾难:他强大的资金后盾,使他的低价策略更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从而加速了北京钢塑逆复合管市场合理的价格体系的崩溃。德士、莘天等坚持质量原则的钢塑管企业已经难以在“低价”的竞争环境中立足,金洲和贝根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压力重重。由于这些主流企业不能显示起引导行业发展的作用,整个钢塑复合管行业正走向日益混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