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未来油气行业发展中,满足供应已不是主要矛盾,安全形势不会恶化但仍需加强,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创新,以及体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
1油气部分环节可能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情况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价格改革和供应量的增多,这种情况未来将发生根本性转变。2014年中俄东线签订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协议,中俄西线也签署了300亿立方米的框架协议,大幅增加了未来供应保障能力。预计2020年包括进口在内的天然气总供应量将超过3600亿方,如果现有政策不作调整,按目前趋势预计,未来天然气可能出现供应过剩局面。
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7亿吨左右,而国内原油加工量仅5亿吨左右,炼厂平均加工负荷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只有70%左右,比全球炼厂平均开工负荷率低约10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炼油能力超过8亿吨,原油加工量6亿吨左右,依然是过剩局面。
2进口来源、运输通道和储备能力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石油进口和海外油气开发长期高度依赖和集中在中东、非洲等不安全地区,2013年52%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23%来自非洲,以上进口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口LNG也有50%左右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油气供应和运输通道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用,总库容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加上商业库存量大概相当于一个月左右的净进口量,与IEA规定的90天安全储备标准和部分发达国家高达150天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2013年国内储气库实际工作气量不足全部消费量的2%,与国际平均15%的水平还有很大距离,季节性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油气管网与市政管网的矛盾冲突在全国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还有相当比例的管线进入“老龄期”,油气管网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3天然气价格结构问题制约了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
我国天然气价格为政府定价,存量气、增量气价格尚未接轨,为民生考虑,长期采用居民用气低价格,工业、发电用气高价格的定价模式。美、日等天然气发展成熟国家的终端价格结构则充分考虑了市场和成本因素,其居民用气价格是发电和工业用气价格的2~3倍,而我国仅是60%,形成了一种居民用气高成本低价格,工业、发电用气低成本低经济承受力却要承担高价格的与市场背道而驰的价格结构。对居民的普遍性价格补贴缺乏针对性,并增加了其它用途的成本,使得天然气利用过程中,工业、发电等大型用户使用成本过高。此外,天然气的环境价值也未得到足够体现,在发电、工业燃料等利用环节与煤炭相比处于劣势,使得天然气消费增长低于预期,在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等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4油气行业的管理等方面尚有缺陷
我国没有《石油天然气法》,也没有正部级单位专门对油气行业进行管理。油气作为战略行业,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大多数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油气管理机构,像俄油、俄气的主要负责人其职级和重要性甚至高于其他部长。市场在我国油气行业发展中尚未起到决定性作用,企业在“国有”与“市场”之间有时面临矛盾性选择。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仍未理顺。政府规划目标与实际情况有脱节,如煤层气目标完成情况滞后严重,页岩气发展目标也经大幅调整。
5油气行业创新能力仍有不足
近年来,得益于技术进步,相关国家在非常规、深水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幅提高了油气资源潜力,改变了世界油气供应版图。深水、非常规、北极乃至天然气水合物是未来重要战略方向,我国虽有中海油981深水装备和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开发的突破,但整体实力上与国外先进技术仍有较大差距,油气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要求,在物探、钻井、测井技术等方面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5~10年的差距,深水、非常规等低成本商业化开发落后较多,机械桥塞等核心工具性能达不到要求。此外,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场主导作用尚未形成,能源创新体系还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