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8时21分,经过18个昼夜的抢修,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求雨岭—大铲岛天然气管道,已成功通过临时管线恢复向香港供气。
求雨岭—大铲岛天然气管道日均供气量300万立方米,高峰供气量 600万立方米,2012年12月投产至今累计供气21.5亿立方米。
深圳“12·20”滑坡灾害发生后,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部,组织协调管道抢修工作。现场抢修人员及物资在24小时内全部抵达现场,参与抢修人员200人,大型机具设备30台(套)。现场抢险指挥部在受损管道上方严密布控,安排专人全天24小时进行安全监督,防止次生事故发生。
由于灾害现场情况复杂,管道抢修方案经过专家组详细论证,确定在原有管道南侧30米处,铺设一条管径600毫米的临时管道,同时,在原管道位置上重建一条管径914毫米的管道。根据抢修方案,中国石油多支抢险队伍团结协作,发扬不怕艰苦、连续作战精神,先后完成临时管线作业带平整、作业坑缓冲沟开挖、现场运管布管、组对焊接、焊缝检测、试压、氮气置换、分台阶稳压等作业任务,恢复了管道正常供气。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抢险队伍从四面八方陆续到来,不仅有西气东输武汉、南京、广州维抢修中心的抢险人员,还有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赶来援助的抢险人员。
18个昼夜,200多名身着中国石油红色工服的抢险人员,驻扎一线,连夜踏勘,冒雨注氮,展开抢险作业。现场松软泥泞,行走艰难,参与抢险的设备、机具众多,给抢修作业带来很大困难。
抢修队伍是一支由85后带着90后组成的年轻队伍,24小时轮流值守现场。饿了,就在工地上吃些简单方便的罐装食品,随时待命;困了,就靠在潮湿的泥土堆上,抓紧时间就地休息,保存体力继续抢险。抢修现场,白天湿热,夜晚阴冷,地面泥泞不堪,从作业指挥员到操作技术骨干,从设备管理人员到质量安全监督员,都变成了泥人。每当疲惫袭来时,是“责任”二字让他们一直坚持、坚持、再坚持。
现场指挥部专家商讨抢修方案。
抢险队员克服了长途集结、夜间作业、土方量巨大、救援工作交叉作业、现场仍有滑坡风险等诸多困难,现场抢险从信息汇报、预案启动、方案确定、材料调配、队伍集结,到抢险指挥、施工协调等,流程清晰、组织合理。人们对这支红色石油抢险队伍竖起大拇指:中国石油人,好样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抢险的同时,集团公司和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权威消息,让公众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自信的中国石油。
抢险大事记
2015年12月20日
11时33分,西气东输管道公司上海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发现西二线广深支干线16号至17号阀室光缆中断报警,调度立即通知求雨岭分输站员工到现场查看。经排查,初步判断为山体滑坡导致管道断管。1个小时后,西气东输员工到达现场,成功放空管内天然气。
13时30分,西气东输管道公司紧急启动公司二级应急响应,召开应急领导小组首次会议,安排部署应急抢修工作。西气东输全力配合深圳市政府开展抢修工作,并向中国石油总部应急值班室报告事件情况,南京、武汉、广东三个维抢修中心和管道局维抢修分公司抢修人员赶赴现场。
21时45分,抢修人员带着管道测试设备及可燃气体探测仪抵达现场,明确管道位置,确定现场空气中天然气含量为零。
2015年12月22日
下午,国家安监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兆前赶到事故现场,在听取汇报后,对抢修方案的优化、比选做出分析及指导。通过综合权衡、优化完善,经多方专家论证,确定了最终抢修方案。抢修物资和设备陆续运达现场。
2015年12月30日
21时18分,完成临时管线作业带平整、作业坑缓冲沟开挖、现场运管布管、组对焊接、焊缝检测、试压、氮气置换等抢险作业。
21时20分,管道开始进行平压。抢修共安装管径610毫米管道350米,完成42道焊口焊接作业。
2015年12月31日至2016年1月8日
临时管道开始分台阶稳压作业。2015年12月31日成功完成平压。2016年1月8日8时21分,恢复管道正常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