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下降、招标难启、投资萎缩——曾被各方投资者无限看好的页岩气开发到了退潮的时候。
来自广东的商人张甲(化名)常年在四川从事商贸业务,三年前经朋友介绍,他参与投资了一个位于西南地区的页岩气区块。尽管事先已有心理准备,但该区块至今没有实质利好出现的局面还是让张甲的心里凉了半截。
张甲参与投资的区块即是国土部在2012年年底公开招标出让探矿权的页岩气区块之一。这轮公开招标吸引了83家企业参与招标,最终产生了19个区块16家中标企业,其中中央企业6家、地方企业8家、民营企业2家。
这19个区块的探矿权都将于2016年1月18日到期。到期时间临近,各家企业将交出怎样的答卷?不幸的是,大多数的中标者都跟张甲的境遇类似,中标的页岩气区块尚未出现可量产的迹象,对于其区块的前景充满未知。
某媒体记者从各方采访得知,与第一轮中标企业未完成承诺的勘查投入类似,第二轮中标企业几乎也都没有完成承诺的投资。国土资源部已开始对二轮中标区块勘查进行审查,审查期限延长三个月至4月18日。
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此前对页岩气的开发难度似乎都有所低估。面对更具挑战的未来,这批页岩气的淘金者们将何去何从?但普遍的共识是——人们对页岩气的开发已经更加理性,狂热的淘金潮已经开始褪去。
完不成的投资
国土部要求年均勘查投入应达到每平方公里3万元人民币及以上,钻达目的层的预探井等钻探工程量最低应满足每500平方公里2口。按照第二轮中标企业的标书,19个页岩气区块在3年的勘查期内将投入128亿元的资金。
探矿权到期时日渐近,是否完成勘查目标和投资金额是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获得页岩气探矿权的新兴企业里,某媒体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均表示,该公司并未完成勘查目标或投资金额,但均强调称该公司的情况并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不过,他们各自给出的原因并不相同。
“我们未完成投资承诺的投资金额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三年前页岩气的打井等勘查费用较高,如今成本已经下降了许多,所以我们完成了要求的工作量,只是没用那么多的资金。”某位中标的民企内部人士对某媒体记者说,“我们希望国土资源部能把工作量的完成视为勘查投资的完成。”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国企相关负责人并不同意该说法,他表示:“主要是因为当时所有企业投标时报的金额太高了,导致现在我们大家都完成不了,与成本下降的关系并不大。同时,标书中也没说明只要完成工作量就行,估计到时候国土部还是会惩罚未完成投资的中标企业。”
在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中,中国华电集团中标5个区块,是中标最多的企业。其后,成立中国华电集团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专司页岩气开发。该公司总经理谢春旺对某媒体杂志记者说,华电目前已形成了物探、地质、钻井、测录井、压裂、试气等50多人组成的页岩气专业队伍,专攻页岩气。目前正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积极推进所属区块页岩气勘探开发。
至于华电方面是否完成了承诺的投资金额,谢春旺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华电目前完成的比例基本是按照进度推进的,其中我们还配合贵州省国土厅的页岩气资源调查工作,自主投入了2300万元地质调查资金。5个中标区块三年勘查期到期后,我们按照招投标的承诺,依据投入比例留下一定面积的潜力区块,其它的则按规定退出。”
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国土资源部内部尚未确定对于中标企业未完成勘查投资金额的如何处罚。勘查合同在1月18日到期后,国土部将花三个月时间去总结、审查中标企业完成承诺工作量的情况。同时,由于页岩气勘查活动的形象进度和付款进度往往差别较大,因此将有可能会参照审查第一轮中标企业的考核做法,按照签订合同为依据统计完成工作量的情况。
国土资源部方面尚未公开评论此次页岩气中标企业的整体成绩,但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日前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印证说,过去国内开发页岩气的一个单井成本在1亿左右,现在已经下降到5000万。
尽管成本已降低,但“现在我们招标的这21个区块可以说是让中标企业非常为难,为难在哪?”张大伟说,“因为前期政府对那些区块并没做多少工作,只是做了一些简易的调查评价。现在这些中标企业在替政府做前期的地质工作。”
“两桶油”也不好过
对于新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企业来说,能否成功开发出页岩气是最重要的,而这个重要目标能否达到至今并不明了。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气体清洁能源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页岩气产能达到32亿立方米。其中,中石化在重庆涪陵区块开钻页岩气水平井131口,完井112口,实现分段压裂82口,投产75口,形成年产25亿立方米的页岩气产能。中石油在四川威远-长宁和昭通钻井96口,完钻井41口,建成产能7亿立方米。国研中心研究员郭焦锋预计,到2015年底全国页岩气总产量有望达到50亿立方米的规模。
但由于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较慢,传统油气企业已开始主动放缓开发的节奏。据中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地质师、中国石化(600028,股吧)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介绍,中石化原计划2015年底实现35亿立方米的页岩气产量,但主要受到天然气市场的抑制,这个计划很难完成。
为何新兴企业与传统石油公司在开发页岩气方面差距巨大?除了进入的时间早晚之别,不少业内人士以及新兴企业的内部人士,均把矛头指向了页岩气区块的资源禀赋差距上,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上游领域的垄断体制。
前述某国企负责人愤愤不平地表示,国内资源禀赋好的页岩气区块都在两大油企手里,拿出来招标的区块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资源条件都不是很好。页岩气探矿权虽然已经公开招标了,但仍未成为常态化,在现有情况下,新兴企业未来也很难达到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开发产量。
张大伟也坦言,现在招标出去的区块开发效果不太好。“这都是因为我们拿出来招标的区块都是比较差的区块。这些区块都是空白区域,是石油公司看不上的。那为什么不把好的区块拿出来招标呢?究其根源则是体制上仍有限制。”
作为新兴页岩气企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于资源情况不佳和体制限制的问题,华电方面对此深有体会。谢春旺说,进入页岩气产业后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市场的不开放,目前的开放程度太低,而且页岩气的绝大部分优质资源都已在传统油气企业的登记区内。如果迟迟不能出台页岩气矿权出让的统一标准,那么新进来的这些企业就将很快消失了。
第三轮招标难产
此前,国土部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10月举行了两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从2013年起,就不断有消息称第三轮招标即将出炉,但时至今日,何时推出第三轮招标的确切消息尚未出现。
第三轮招标为何难产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土资源部试图从传统油气企业手里拿出一部分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块,然后再对其进行招标。比如,可能会从华北地区选一些已登记区块,看能否拿出来公开招标。
除了优质区块拿出来的难度较大之外,国土资源部内部还有一些顾虑尚未处理好也是第三轮招标难产的原因之一。国土资源部一位官员曾私下对某媒体记者称:“我们的本意也是想尽快推出第三轮招标,但前两轮招标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且一些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综合各种因素来看,推出第三轮招标的条件一直没有成熟。”
其实,比页岩气本身勘探开发难题更难解决的是,国内天然气市场的整体疲软对页岩气开发企业的积极性打击更大。在此情况下推出新一轮招标,恐怕响应者并不多。2015年10月国土部对新疆的常规油气区块招标时,投标情况比起第二轮页岩气招标就冷清了不少。
“中国的能源目标已从保证供给转变为调整结构。如果将来推出页岩气第三次招标,我预计民企积极性仍然不会太高,因为开采成本太高,利润太少。”中海油前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此前称。
不管第三轮招标何时启动,更多企业进入页岩气开发领域应该是大势所趋。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接受某媒体记者采访时建议说,新进入企业开发页岩气有几大风险要考虑,首先是资源风险,即投标的区块到底有没有可开发的页岩气,如果勘探很长时间后发现没有资源,这个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大的。其次,市场因素是新进入企业需要考虑的第二大因素。特别在目前油价下跌、气量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要确保开发页岩气有可以消纳的市场空间之后,再去参与投标比较稳妥。
坚守还是离开?
对于已经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兴企业来说,三年探矿权到期后,就到了选择坚守还是离开的时候了。
根据相关规定,新兴页岩气企业获得探矿权后,前三年为第一个勘探期,在国土部认可勘探程度情况下,可以再延长2年,企业也可以自己决定按程序退出。在延长的两年内,如果再有突破,还可以再延长2年。这总共7年的周期是国家现有规定可能的最长勘探期。
某媒体记者采访的新兴企业均表示将继续坚守页岩气领域,但也有曾经中标的企业已将矿权转让给其他企业,而这些转让出去的企业或许在一开始投标时,就已做好了拿下区块后转让给他人并从中获利的打算。
华电的态度则是继续勘探开发页岩气区块。谢春旺说,未来其实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找气,应该会有所突破。第二个阶段就是看经济可比性,开发出页岩气后,要看经济性则是至少四五年之后的事情了。
业内专家对未来更多的页岩气探矿权招标持乐观态度。罗平亚说,中国页岩气开发本身起步就晚,还处在成长发展期,某一地区的开发有问题不代表整个就有问题。第二轮招标时比较匆忙和急促,很多细节没完全考虑好,也没有做好准备。要是未来再招标的话,应该会有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