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单位:亿立方米
世界各国天然气消费量占比。中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涨空间巨大。
2000年以来,以西气东输管线、沿海LNG接收站等一系列大型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成投运为标志,我国的天然气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内天然气年消费量从最初的200多亿立方米增长至近2000亿立方米。受此影响,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这一市场,意欲分羹一杯。
如果说天然气市场的早期开拓者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力的话,那么现在的天然气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元资本共同参与的格局,其中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天然气市场低迷的态势下,各方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展开激烈角逐。面对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传统国企如何“二次创业”,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在上游,随着新奥、广汇等民营企业联手外资共同进军LNG接收站建设,国有企业一统国内天然气资源供应的局面被打破。在此情况下,谁能从国际市场上采购到更低价的天然气,就意味着谁能在国内市场上抢得先机。如果在卖方市场形势下签订了大量的LNG进口长约协议,价格相对较高,应对就比较被动。针对新的竞争态势,国有企业一方面要加大和资源出口商的沟通力度,及时对进口价格进行风险评估,利用天然气买方市场的有利时机,争取有利条款,推动天然气贸易新秩序的建立,另一方面要利用现货市场价格走低的态势,采购适量现货资源,和长约资源形成有效对冲,降低资源池的总体成本价格。
在中游,目前国内油气行业体制改革在即,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公平接入、开放共享的力度不断加大。国有油气公司过去依靠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占领区域市场的优势不断被削弱,另一方面在许多城市的燃气供应上,又面临着诸如新奥能源、中国燃气等民营大鳄的垄断局面。夹缝中求生存,国有企业首先要改变以往单打独干、自建自销的做法,努力实现从“重资产”向“轻资产”道路的转变。具体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必追求所有项目的控股,可以占多数股,也可以只占少数股,充分发挥资金杠杆作用,调动参股各方的积极性,降低投资风险。在其他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管线储运设施已经比较完备的区域,国有企业如无特殊必要,不宜另起炉灶,而要善于通过合纵连横,寻找潜在的合作者,借船出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市场破局。
在下游,与民营企业在终端用户开发中的“强攻猛打”相比,不少传统国企显得极不适应,阵地步步丢失,市场逐步被瓜分。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束缚,也有国企员工“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惯性思维。当前,天然气市场已由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资源在市场开拓中已不再是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要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市场营销能力,树立服务品牌意识,鼓励员工放下身段,张开嘴、迈开腿,变坐商为行商,提高应对市场的动力和活力。除此之外,国有企业由于布局早,产业链较为完备,与后来者相比,一体化竞争优势明显。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尽可能地避免各管一摊、各自为战,而要提升一体化运作能力,集合全产业链之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从而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比如,在提供天然气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为客户提供工程、技术等服务。
天然气产业格局已变,过去领先不等于现在领先,现在领先也不等于以后永远能够领先。国有企业要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紧贴市场,主动进行自我变革,通过整个产业链条的再造,实现“二次创业”,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