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企业 » 燃气企业动态 » 正文

中国石油“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巡礼

日期:2016-02-24    来源:中国能源报

国际燃气网

2016
02/24
09: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油气技术 十二五 中石油

2月17日,中国石油新闻发言人曲广学在“中国石油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说,“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全力实施“优势领域持续保持领先、赶超领域跨越式提升、储备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的科技创新三大工程,取得了40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申请专利21766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6项;新技术创效超过1000亿元,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了公司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劣质化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油价低位震荡的严峻形势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石油保持稳健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创新15项重大理论和核心技术,研发25项重大装备和软件,使得石油、天然气每年新增探明储量连续九年保持在10亿吨当量以上,石油产量连续21年维持在1亿吨以上。

目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传统油气产业既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的挑战,也面临着低油价的难题。中国石油已将“创新”纳入公司战略,把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谋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驱动中国石油加快实现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战略目标。

重大科学理论创新 破解世界勘探开发难题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杜金虎说,“十二五”期间,面对“更老、更深、更致密、更高含水”等复杂对象,公司在勘探开发理论、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使得勘探开发技术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川中古隆起,曾经发现威远气田的地方,其勘探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但是之后的47年里久攻不克,勘探工作困难重重。对此,中国石油创新古老碳酸盐岩成藏理论技术,三级储量超1.5万亿方的安岳大气田横空出世,是我国天然气发展史上最重要、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对推动中国乃至世界上元古界-下寒武统成藏理论创新和勘探突破具有深远意义。同期,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接连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气田。

三元复合驱技术使石油采收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成为大庆油田战略性接替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将该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国家,引领了全球采收率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依靠科技创新,已开发56年的大庆油田采收率达到4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以上,原油产量5000万吨以上稳产了27年,稳产期较国外同类油田长22年,4000万吨以上又持续了12年,创造了油田开发的奇迹。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大奖。

针对以“磨刀石”著称的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革命让“磨刀石”上的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创建致密气田规模效益开发模式,新增探明储量油24.64亿吨、气4.28万亿方;加快5亿多吨储量开发动用,彻底改变了“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历史,成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田。

正是因为这些突破,中国石油新增石油探明储量已经连续10年超过6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已经连续9年超过4000亿方。而石油产量连续21年维持1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从2000年的183亿方增至2015年的955亿方,16年增加了5倍,开辟了中国石油上游业务新时代。

“十三五”时期,面对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资源品位日趋变差、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等诸多挑战,中国石油表示将继续实施资源战略,依靠理论技术创新,强力推动上游业务稳健发展。

攻克关键技术

保障能源战略通道目标全面实现

管道是国家能源安全供给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气安全高效输送的最有效手段。 我国仅用了10余年的时间,建成了国家天然气骨干管网,管道技术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石油通过设立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高钢级管材、装备国产化、管道设计施工、管网集中调控、管道完整性管理等领域关键技术,保障了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通过技术攻关,中国石油首次揭示X80螺旋管断裂机理,发明厚壁焊管及管件制造工艺,成功建设了4800公里、压力12兆帕、全球规模最大的西气东输二线,并为“十三五”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奠定技术基础,我国X80钢管高压输气技术及应用规模国际领先。

大功率电驱压缩机组、燃驱压缩机组和高压大口径球阀是天然气管道的主要核心设备,关键技术为欧美少数国家垄断,我国长期依赖进口。通过技术攻关,中国石油自主研发20兆瓦级电驱压缩机组、30兆瓦级燃驱压缩机组和48英寸高压全焊接球阀,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价格低于国外产品10%-30%,全面替代进口产品,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石油还研发了液化天然气接收及再气化工程建设成套技术,相继自主建成了江苏、大连、唐山3座千万吨级接收站。

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在管道设计施工、安全运营等方面,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中国石油建立了国内领先的管道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已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建设运行技术及标准体系,标志我国管道技术水平、建设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建设能源战略通道的同时,大输量天然气管道技术的创新,提高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力地拉动了国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管道工业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中俄及中亚油气战略通道奠定了基础。

大型炼化技术

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千万吨级大炼油、百万吨级大乙烯及大型化肥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程化能力的重要标志。

“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合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联合攻关,“三大”石油化工技术形成23个方面的突破和创新,攻克93个关键技术瓶颈,形成了163项专利技术、82项专有技术,使中国石油炼化技术在规模、水平、安全环保等方面取得了质的飞跃,拥有了一系列与国际一流技术比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目前,中国石油千万吨级大炼油成套技术已经在国内外40余家企业80多套新建或改造装置中得到了工业应用,标志着公司具备了千万吨级大型炼厂EPC总承包能力,实现了千万吨级大型炼厂成套技术跨越式发展。自主开发的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已经列入国家支撑计划,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法国后第四个拥有大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的国家。

大炼油、大乙烯、大化肥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由技术引进转变为技术输出,实现了炼化技术的“追赶超”的目标,取得了质的跨越。也促进了中国石油以“三大”技术为核心的炼油、有机化工和无机化工系列技术的进步,提升了炼化工程建设能力,带动了安全环保工程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优化控制技术、工业诊断技术等的发展。

特色技术世界一流

绘就“一带一路”合作新蓝图

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遍布全球35个国家、91个油气合作项目,基本建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个海外油气合作区,形成了勘探开发、管道运输和炼油化工与销售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石油产业链。海外油气年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炼油能力1360万吨,天然气年生产能力近300亿立方米,主营油气管线约1.5万公里,原油输送能力7800万吨,天然气输送能力604亿方。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刘英才说,中国石油国际业务在20多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石油拥有一流的技术密不可分。

20多年来,中国石油发挥集团公司整体技术优势,推动先进成熟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并转换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和总结,形成以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和新项目评价三大业务为主体的十大海外优势技术,显著提升了参与国际油气合作的核心竞争力。 已基本建成了以勘探开发研究院为主体,物探、炼化、钻井完井、天然气、地面工程、海洋工程等12个专业技术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大庆、辽河、大港、玉门等多个国内油气田对口支持海外项目的 “1+12+N”开放式海外业务技术支持体系。

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在中亚、中东、亚太等“一带一路”地区已取得了规模有效发展,在19个国家运作49个油气合作项目,累计投资达600多亿美元,约占海外总投资的81%;2015年油气权益产量近6000万吨,占公司海外总权益产量的75%。

石油装备 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

装备制造业务是中国石油主营业务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装备制造科技工作坚持“业务战略驱动、发展目标导向、顶层设计先行”的总体思路,按照“突出重点、攻克关键、勇于创新、有所作为”的总体要求,围绕油气业务发展需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打造了系列化高端装备,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成果,助推了装备制造业务转型升级。

在工程技术领域,物探核心装备已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地震处理软件已成为国内主力平台,全面替代进口;主力测井装备和软件结束了先进测井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以前引进一套测井装备需要1亿元左右,国产化价格降低一半,国产化连续管作业装备同比国外降低购置成本30%以上,精细控压钻井系统服务日费由国外的40万元降至国产的10万元以内,这些装备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已经出口到中亚等地区,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十三五”时期,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务将坚持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继续实施创新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推动装备产品技术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市场领域由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业务模式由产品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型,实现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

清洁油品技术 呵护碧水蓝天

汽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是我国大中城市雾霾的污染源之一。为此,中国石油按期实现油品质量升级,截至2015年底,中国石油已经向东部11个省市大量供应国Ⅴ车用汽柴油,产品硫含量低于10毫克/千克。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石油自主研发了清洁汽柴油生产成套技术,全面完成历次油品质量升级和市场保供任务。2015年《满足国家第四阶段汽车排放标准的清洁汽油生产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石油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工程师邢颖春说,我国原油性质决定了炼油装置结构不同于欧美。考虑的问题包括适应快速实现油品质量升级的形势;节约石油资源,满足油品市场需求,努力提高汽柴油收率;适应催化裂化汽柴油比例高的实际。这种难度高于欧美。

自主开发成套技术成了中国石油的选择。经过10多年艰苦攻关,中国石油终于成功开发了汽油质量升级成套技术、柴油质量升级成套技术,而且这些自主技术均具备生产国Ⅳ、国Ⅴ汽柴油的能力。

2017年,我国将全面执行国Ⅴ车用汽柴油质量标准,国Ⅵ标准也已纳入制订计划。中国石油表示,将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继续抓好汽柴油生产成套技术的升级研发,满足油品质量再升级的要求,全面履行社会责任。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