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呈现触底回升的态势,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较最低点回升幅度超过50%。
近日,根据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经济增长趋势,世界银行将今年国际油价预期从37美元/桶提高到41美元/桶,明年达到50美元/桶。但是,这种回升是对前期过度下跌的反应,并不代表可以重回高油价时代。事实上,市场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际原油价格在中长期内将维持60美元/桶以下的水平,这较高油价时期下跌幅度仍然超过30%以上。
受油价拖累,包括
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能源价格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下跌。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国外低价
油气的竞争和国内的高生产成本对我国油气生产企业构成了双重压力,业绩大幅下滑,生产运营面临巨大困难。因此,我国油气企业需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思路,适应国内外经济、能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我国油气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石油在我国被定位为战略性资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为主导的行业结构模式也与此定位相适应。在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在动员资源、保障供给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行业运作的行政色彩明显。三大石油公司仍承担了产业链上的很多行政管理职能和监管职能,导致企业市场化不足,效率提升受到限制。
其次,限制其他资本进入减轻了对主导油企的压力,但也降低了市场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功能。
再次,国有性质和所兼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要油气企业必须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如在供不应求情况下要不计成本全力保供,在对外合作中以获取资源数量为主要目标,经济效益考虑不足。这种结构模式决定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发展上的粗放性和资源配置使用的低效率。
[pagebreak]
国家新的能源战略提出新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三叠加期”的新常态,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全面释放要素潜力,提升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能源领域,油气需要还原其商品属性,就是将其战略性资源属性更多地回归到普通商品属性。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油气战略性地位的彻底剥除,而是大幅度弱化。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建立涵盖上中下游的竞争性油气流通市场体制,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实现定价的市场化和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与此相配合,就需要还原主要油气企业的市场主体属性。
一是转变国有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尽量减少国有企业承担的特殊社会责任,企业主要通过缴纳税收支持政府去完成原来由企业直接承担的职能。这种转变有利于发挥政府和企业两个优势,实现石油行业的有效治理。
二是回归利润导向。主要大型油气企业要加强战略规划,强化优势,突出重点,在国内外市场中通过资本运作和实体运行相结合,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是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在政府监管框架下,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创新实现更高层次发展。还原油气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际上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油气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适应还原油气商品属性和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属性的要求,我国国有油气企业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转变。
首先,由追求资源数量扩张转向追求利润。我国油气企业粗放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控制战略资源的思路下,过于追求资源数量和各种要素投入的扩张,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处于次要位置。这种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无论对于国内资源还是国外资源,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才是企业发展的制胜之道,也最有利于国家和企业发展。
其次,由保供给转向满足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油气企业以保障供给为主要目标,对消费者需求关注不够,这种状态在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难以持续。因此,我国油气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转向满足消费者需求,关切消费者对油气产品的供应充足、价格合理、清洁环保、方便可获得和个性化需求,以及可靠可信安全(质量信誉保证)等。
再次,由谋求控制地位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主要油气企业必须转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包括加快产品质量升级,向市场提供高质量产品;围绕市场导向和“客户中心”理念,加快管理和组织结构转型,提升市场营销能力,满足多元化、多样化客户需求;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开拓蓝海市场,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