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蠡县斜坡北段油藏是“三低一小”(油藏品位低、储量丰度低、储层渗透率低、油藏断块小型)油藏。开发初期,每个出油井零星散落在斜坡上,好似“霜打的花蕾”,历经数十载开发却鲜有开放。
如今,500多口生产井如同一朵朵绽放的花,分布在斜坡北段。6月19日,油藏日产油已攀升至1100吨,成为华北油田的主力油藏。是什么让这个“三低一小”油田,在短短5年时间里,建产井数增长10倍,结出累累硕果的?
思维创新,柳暗花明
蠡县斜坡构造带,与年产量曾经达到千万吨的任丘潜山油藏仅一步之遥。可是十里不同天,根据“
油气易聚集在构造高部位,在斜坡带和洼槽难以成藏”的传统油气聚集理论,这一区域被认为不可能形成大型油田。上世纪80年代钻探的一批空井和低产井,更让这个油藏成为人们眼中的匮乏区。
近年来,油田开发系统技术人员运用新理论重新认识这个油藏,发现油藏大有潜力,并针对“浅层生油潜力小、构造圈闭幅度低、探井有显示却不出油”等瓶颈问题找到破解方法。
技术人员通过对油气富集规律的重新认识,发现缓坡带“满坡含油”油气分布特征:蠡县斜坡沙一下段油页岩是生油岩主体,油源层向下排烃、就近成藏,尾砂岩顶部砂体具有层状特征,普遍含油,平面分布受砂体发育控制。这个特征为斜坡带评价增储及水平井部署指明了方向。
技术人员还发现整个区带深层生油岩分布广,油源丰富,第三系砂岩油藏含油富集,油气分布受构造和沉积双重因素控制,高部位表现为构造油藏特征,低部位则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特征。
通过整体评价,蠡县斜坡含油面积迅速扩大,形成了超过55平方公里的整装油田,成为华北油田重要的产量接替区。
有效动用,规模建产
含油区域的延展,蠡县斜坡北段展现出“满山红遍”的景象,实现了华北油田储量的规模增长。[pagebreak]
但是,花开得再艳,不等于结出的果实就好。这些低渗透储量如何实现有效动用,是产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对储量品位低、开发配套技术适应性差的现实,华北油田在斜坡的西柳—同口地区产能建设中,立足于“整体规划、整体部署、分年实施”原则,力求以有限的投资,在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建产。
在蠡县斜坡北段的开发过程中,华北油田创新实施“一模式三方法”的工作方式。“一模式”即在同口地区充分利用高精度、三维连片处理资料,结合地质分析、钻井取芯等资料,确定了不整合面的空间分布,构建了缓坡带“地层油藏”模式。同时,通过精细标定层位,将全区分布稳定的致密层作为同时期沉积形成的标志层重新对比,发现沙二与沙三段之间存在区域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为后期的建产工作指明方向。
“三方法”即按照“整体建产,分年实施”,水平井部署,丛式井钻探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中,“整体建产,分年实施”主要针对这一区域断块零散,短时间内大规模集中布井风险高等问题,按照“边建边调整”的建产思路,将50万吨产能建设任务分解到5年完成,根据开发效果及时调整建产方向,实现有序滚动建产。
减缓递减,持续稳产
随着产能建设稳步推进,又一个问题出现。“三低”油藏物性较差,如何减缓油藏产量递减,保持稳产,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技术人员通过精细地质研究,结合储层特征,提出细化油水单、分层治理等立体开发模式,推广应用水井增注、复合驱等先进技术,实施油藏整体水井分注、油井压裂的稳产技术对策,为高效开发打造技术利器。
精细分注,实现“一提一降一缓”。2012年开始,华北油田在西柳—同口地区处于开发初期的雁63断块实施大规模分注,2013年推广至整个同口地区。技术人员借鉴大庆油田精细注水的经验,结合储层特点,确定分注井分级量化标准,编制整体精细分注方案,确定每个层段的配水性质和配水技术政策。实施后,当年同口地区水驱控制程度提高11.9%,主力油藏含水由上升转为下降。
深部调驱,个性注入释放活力。蠡县斜坡地区的油藏埋藏深、温度高、低孔低渗、原油物性差,油井注水见效后表现出综合含水快速上升的特点,产量递减大。为此,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适应性评价研究,逐渐形成适宜断块开发特点的凝胶+微球复合驱调驱模式,为不同断块设计个性化注入方式和配比体系,调驱效果显著。
储层改造,多措并举稳产增油。针对油藏低渗透、油井液量普遍偏低这一特点,技术人员优化方案,配合水井分注、增注等措施实施压裂改造,实现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