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战
大力弘扬“
石油精神”,“质量效益年”3.0升级版激流勇进
中下游板块一心报企,只为业绩逆势飘红
过去半年,海油人磨刃御冬,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将“质量效益年”活动推向3.0升级版,公司生产运营整体平稳,主要生产指标完成情况良好,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回顾这场攻坚战,不为采撷耀眼的浪花,只为探知凶险暗流下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上半年,油气主业持续做优做强,“能源报国”初心不改。
高效勘探有序推进。一季度,中海油在中国海域共获得3个新发现,并有4口评价井获得成功。公司还在海外获得3口成功评价井。优质的储量接替,使海洋石油在通向未来的征途中叶茂根深。
油气开发经济高效。垦利10-4油田、番禺11-5油田、涠洲12-2油田联合开发项目及涠洲11-4北油田二期项目相继投产。老油田挖潜久久为功,新油气田产能稳步释放,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破60%的局势下,稳定的海洋油气保障难能可贵。
重塑成本优势,增加有效益的储量和产量,上游龙头拼尽全力。
在渤海,决战气魄挺起海油脊梁。可动用资源低品位、开发刚性成本犹存、技术瓶颈亟须突破……在过去三年已将完全桶油成本下降45.6%的基础上,渤海油田继续挑战降本极限。背水一战的海上油气生产重镇已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桶油价格低于下限,将通过努力高效增产,缩减资本支出和开发投资,争取自由现金流为正。
在南海,清洁能源战略扎根生芽。我国海上最大合作气田——崖城13-1投产20年,累计向香港、海南供气超500亿立方米。再逢“寒冬”,崖城作业公司深入分析成本构成,明确可控成本并采取相应措施,向新工艺、新技术要效益。源源不断输往陆地的清洁气,成为公司加大勘探开发后续海上气田的不竭动力。
在海外,国际公司一季度降成本实现开门红。其中,伊拉克公司通过优化维修和作业计划、控制计划性关停等措施,一季度实现总生产时率98.7%,比原计划提升5.5%。钻完井费用一直占据成本大头,今年一季度,通过加强对人、机、物的管理力度,尼日利亚OM130项目提升钻完井效率,累计节约钻完井工期77.6天。
油气主业以创新意识燃亮智慧火光,专业服务板块则以战略家的襟怀将目光投往远方。
中海油服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南海九号”首赴俄罗斯远东海域作业,“南海八号”获南萨哈林区块钻井合同,持续增强公司钻井装备和技术服务的国际竞争力。直面低油价冲击波,海油工程力拓国际市场,一季度同步运行6个海外项目。此外,交付首个国际LNG核心模块,使“中国制造”油气装备挺进北极。海油发展用开放思维突围,持续推进产业塑造,力拓外部市场与海外市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使公司焕发新活力。
续写绿色发展,贡献清洁能源,气电板块一如既往。
至今,公司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累计总量突破8000万吨,相当于植树6.4亿棵,对抗大气雾霾效应显著。作为国内进口LNG产业的开创者,中国海油已建成7座LNG接收站,成为全球第三大LNG进口商,并助力LNG运输船“国船国造”成为现实。
上游在油价跌势中“寸土必争”,中下游炼化和贸易金融板块不断寻求突围的火力点,以期对上游形成强劲支撑。
不畏国内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困局,炼化公司以炼化和销售板块的整合重组为契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利润总额37.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5.6%。面对贸易收入腰斩、腾挪空间变小的困境,进出口公司大力开发新客户,培育新的业务增长极,1~6月份利润总额超过16.2亿元。财务公司则充分发挥资金资源的效率与价值,运用专业资质和专业操作,积极捕捉市场机会,为集团“保增长”分担更多压力……
信仰
依靠党建凝聚磅礴之力
唯改革方能决胜此役
创新创效大潮涌动,企业“破茧成蝶”平添动力
“牢固树立‘在经济领域为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的建设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4月5日,新一期出版的《党建》杂志刊发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的署名文章《着力加强党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公司》。
每个特定的时期,总需要精神信念的指引。
当前,海油人正与低油价激战。站在关乎事业成败的十字路口,究竟作何抉择,才能让十万多员工制胜于战场。
沧海横流,首在掌舵。总公司新一届党组昂首扛起管党治党责任,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党对企业的领导。
从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总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华密集开展党建工作调研;从编纂央企首份党建工作年报,到成立海外企业党委;从开展书记“会考”,到启动两轮党组巡视……所有举措表明:在中国海油,党建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决胜提质增效攻坚战,必须依靠党建凝聚的磅礴之力!
当万千个体奋发汇成共同的坚守,将迸发怎样的力量?
放眼东海,面对油气藏埋藏深、低孔低渗等“屏障”,东海石油管理局党委牵头成立低渗、特低渗技术难题攻关小组,全面攻关低渗、特低渗技术难题,以“红色引擎”向世界级难题宣战。
瞭望南海,为应对年轻员工占比较大等因素带来的挑战,恩平24-2油田成立党员顾问团,将作业人员中经验丰富的老党员组织起来,及时排除生产隐患。投产一年来,油田生产时率高达99.45%。
[pagebreak]
危急之时,基层党建把数万“海油因子”激活到最佳状态,筑成为成本而战的“铜墙铁壁”。
当“质量效益年”活动迈入第三个年头,海油人意识到,提质增效应提升至更高层次,唯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才能决胜此役。
今年以来,总公司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四次会议,直面制约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义无反顾向深水区挺进:既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油气行业改革,又结合公司实际投身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微改革。
一派新气象,在海油改革者的“攻城拔寨”中显现——
在大亚湾,惠州炼化二期引入壳牌共建世界级大炼化。54.3亿元外资直接引进来,可以带动项目总投资326亿元,将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这也是近年来国有企业引进外资规模较大的一单,已被国家列入“中央企业在重大项目中引进社会资本示范项目”。
在中海油服,天津分公司与综合服务事业部改革重组。当油田服务行业遭遇生死考验,破局的唯一出路是向改革要效益。一弦拨动,众音成曲。中东公司重组整合、两级机关绩效改革、钻井国际重组等改革举措密集展开……
在气电集团,辽宁六家公司整合为一家省级公司。当这6家企业在“东北困局”中徘徊在生死边缘,“等下去必是死局。”历经重组“阵痛”,公司人工成本每年减少650万元,共降低管理费用1200余万元,一幅市场新蓝图初现。
在炼化公司,原海油发展石化公司并入惠炼分公司。严峻的市场困局中,把石化公司放进惠州一体化基地的大盘子才能起死回生。一场涉及1200多名员工、40亿资产的“改革之役”年初在大亚湾打响。今年4月,惠炼石化一至六部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430万元,改革红利释放速度超乎预期。
唯改革创新者胜。深化改革是突围高成本管理屏障的“关键一招”,技术创新则是油企“破茧成蝶”的第一驱动力。
上半年,发布“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启动“十三五”科技重大(重点)项目顶层设计,剑指稠油高效开发、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海上低渗天然气等七大领域,中国海油创新驱动战略起笔谋局。
5月17日,三晋井场,一架无人机翱翔于峰谷间,由海油信科组织开发的煤层气生产数据一体化解决方案首次实地测试成功。从实测结果看,仅巡检一项便降低80%以上的人工成本,提高70%的工作效率。
一波正兴,一波又起。搭乘“互联网+”快车,进军智慧停车领域;举办首届创业创新大赛,点燃一线员工创新梦……身处我国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的海油信科,应势打响海油“双创”第一枪。
在渤海油田,“理念创新”挑战降本“天花板”。工程技术一路新增探井“1N”作业模式:钻井平台一次拖航就位,通过侧钻分支井实现N(N>1)个钻探目标。该模式在旅大21-2构造成功运用,效率提升50%,降低钻探风险的同时,仅拖航费就节约超2000万元。
在南海西部,“思维创新”智闯降本新路。其中,涠洲12-2/11-4N油田二期开发项目,按传统运作模式无开发经济性。有限公司巧用系统内外市场资源,推行联合开发模式,不仅使项目提前投产,多贡献原油产量近10万立方米,工程建设投资也节省53%。
远望四海,创新创效大潮涌动。近两个月,“中国海油青年创新创效月”、青年创新创效系列论坛活动先后举办,聚焦海上油田稳油控油及提高采收率技术,论道产品结构调整、智能炼厂建设等。占员工总数近60%的青年员工,正成长为创新创效生力军。
青年成长与企业命运,在这个“冬天”深度交融。
于无声处,所有提质增效的探索与实干,化为一种精神信念,沉入每位员工心底。而这,成为催动公司逆境突围的不竭动力。
希望
坐等靠要只会沉沦,背水一战迎来希望
唤醒全员狼性意识
主动担当,逆境突围,海洋石油必能飞渡关山
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石油公司快速失血。德勤报告,今年,全球三成油企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威胁。百年石油工业史,见证了太多石油巨头的兴衰起落。
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国海油,能否守得基业长青?
7月4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强调,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pagebreak]
这是责任,也是使命!然而,立于河渡之上,等待我们的将是怎样一段航程?
观市场。虽然原油供应较2015年底显著下降,需求端维持上升趋势,供大于求的幅度收窄,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比成本。随着高成本油田的开采和各类开支的增多,公司桶油成本领先优势不再,已落后于埃克森美孚、康菲与壳牌等国际同行。
看经营。有的干部员工安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的抱负和雄心。部分企业躲在内部市场的“保护伞”下,缺乏“走出去”的闯劲。
局势转换之际,生死存亡之间。油价寒冬是市场对企业的“大考”,更是强者与弱者的分水岭。
低油价下,上游板块不可能再像高油价时代扶持众多专业服务公司,如果专业服务公司不自谋出路,勇闯外部市场,最终只会“坐困愁城”。从长远看,不经历外面的风霜雪雨,企业就难成参天大树。
国际原油低价刺激进口原油内贸二程运输市场活跃,洋浦船务公司紧抓有利契机,打响抢占外部市场“第一枪”,于4月份成功揽取了一票非海洋原油的自揽货,为公司增加280余万元的收入。在海油发展,物流公司渤海作业中心上半年同样斩获外部客户的首个合同,最高产值可达1000万元。
点滴之水,汇成细流。如果放大到整个海油来看,平静之下涌动着怎样一股强流?
舟行河上,险滩处处,企业能否以变应变,关键在于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对中国海油而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努力打造任人唯贤的用人环境、务实高效的工作环境、面向市场的创新环境和优胜劣汰的产业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低油价下公司度日维艰,海油人勇敢地“自我革命”。解体“大而全”,摒弃“大锅饭”,破除“终身制”……一系列改革举措搅活一池春水。如今,行业整体的宏观改革鼙鼓声疾,集团公司的内部调整刻不容缓。肩负重任,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以刮骨疗毒之勇气、壮士断腕之决心,推进各领域改革创新。
打破“天花板”,寻找“突破点”。2014年以来,中国海油连续三年开展“质量效益年”活动,实现了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下降。然而,活动越向后,降本难度也越大。新的挖潜空间在哪里?仅靠勒紧裤腰带显然不行。没有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收获显著功效。
在中联公司,通过创新采用LNG橇装站生产LNG的方案,解决了探井零散气的销售难题,实现大量资金的回笼。在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技术人员自主研发重整生成油非加氢精制催化剂,取代国内传统的白土精制技术,至今已实现产值两亿多元。
顶风而行,不主动出击,必丢失阵地。唯有激起全体干部员工的狼性意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才能爆发无坚不摧的力量。
在江浙沪地区,就有一批海油的“加油狼”。别人的生意是等客上门,海油站却上门服务;别人的油站只做10吨以上的生意,海油站竟连1吨的生意也不放过;别人只做几公里内的生意,海油站则把服务范围扩展更大。凭着这种强烈的狼性意识,海油人硬是在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撕开一道口子。
在基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用实干证明:坐等靠要只会让自己在困境中不断沉沦,背水一战才能迎来希望。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16年仅剩160多天,提质增效攻坚战已步入最艰难的时段。等待我们的,除了油价持续低迷的残酷局势,还有乌云间隙的微光。唯有发扬老一辈的“石油精神”,主动担当,血性突围,才能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海油人的壮阔史篇,飞渡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