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中国液化气进口成绩斐然,半年进口接近800万吨,进口增长逼近6成,远超日韩印三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液化气消费引擎。
亚洲液化气主流进口国上半年进口对比
2015年中国进口量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
液化气进口国,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进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大陆进口液化气787万吨,同比增长58%。结合安迅思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的液化气的进口依存度从2015年全年的34%上涨至40%。其他如韩国、印度进口也出现不同程度增长,但韩国受制于国内消费需求有限、印度受制于港口基建等原因,两国进口的增速明显不及中国。中国成为亚洲液化气市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
化工进口显著
燃烧更胜一筹
根据安迅思对一级码头的直接进口流向跟踪显示,众所瞩目的丙烷脱氢装置(PDH)企业在2016年上半年的进口量增加约100万吨。根据安迅思的开工调研显示,PDH企业的完全进口量中接近八成用于装置原料,另有超过两成转为内贸流通资源。
而燃烧需求板块的增幅更甚。2016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增长177万吨。资源低价吸引码头加大投机操作、扩张内销版图,进口气得以分割更多市场份额。此外低价液化气也抑制了
天然气以及二甲醚等资源的替代。
地区分布多元
山东进口发力
2016年上半年液化气进口仍以华南、华东两大消费需求地为主。而自2015年下半年起,山东进口开始崭露头角。2016年上半年山东进口比重为8.3%,超过华北进口。主要由于烟台万华化学的丙烷脱氢装置和环氧丙烷装置于二季度稳定运行后,其进口开始稳步增长。加上山东地区其他如混合脱氢装置、异丁烷脱氢装置陆续上马,山东市场的原料需求提升。
来源结构多样
美“气”比重微跌
在全球液化气流通资源过剩、部分消费大国进口萎缩或增速放缓的前提下,中国进口需求依然高速增长,自然成为各大资源输出国的“必争之地”。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液化气进口仍然以中东为主,而且比重微涨,其中卡塔尔的进口增幅显著。其他如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的气源比重也小幅增长。
然而有趣的是,在争夺消费市场的竞争中,美国气源在中国进口市场占据的份额却出现小幅下滑。美国对华输出多以合约为主,比重下滑原因有二。其一是受到其他地区出口资源的冲击、美国资源现货套利不畅;其二则是由于部分企业不堪重负、拒接前期签订的高昂合约。
近两年流通资源过剩、原油价格大跌、不同消费市场相对独立、不同基准价格和目标地市场脱节等因素影响,美国丙烷的价格优势尽失。而中国进口商早期签订的美国长约现仍处于“窗口期”,价格高昂难以承受,引发一系列违约风波,曾经的“香饽饽”却成为“烫手山芋”。部分企业因不堪成本重负,开始拒接高价丙烷,并在市场上寻求其他资源替代。
安迅思采访得知,国内部分化工企业表示很无奈,合约与现货成本悬殊过大,若非今年下游利润好转,企业持续处于亏损运营或将面临破产。部分企业现与供应商陷入拉锯之中,部分则选择赔付违约金的形式取消合同货。这是导致美国气源进口比重下滑的关键因素。
增速预期放缓
现货参与活跃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入汛后我国天气异常,多地洪涝灾害严重,导致汽柴油需求不济;洪涝导致物流运输不畅、加上南方地区持续高温,液化气内贸亦不乐观。安迅思观察近期深加工下游利润缩窄,部分企业开工热情下降,烯烃深加工的原料需求减少,有待灾后复苏。而入夏后市场的燃烧需求减少,预期三季度进口将放缓。
不过下半年仍有两套合计产能为116万吨/年的PDH装置和三套合计需求100万吨/年的混合脱氢装置投产,因此化工需求仍是进口增长的动力之一。安迅思预测中国全年进口量将增至1400-15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部分企业中止合约,下半年进口商的现货参与度预期更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