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6月,英国牛津能源研究所(OXFORD)发布报告《日本新的lng战略:亚洲天然气定价的重要一步》,分别从日本液化天然气(LNG)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LNG贸易在日本及整个亚太地区潜在的更为广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本文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1 日本宣布将建世界LNG贸易市场
目前英语方面的出版物很少关注2016年液化天然气(LNG)将会有怎样的发展,就连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在5月G7能源部长会议上发布的LNG战略也被忽视。日本在会上提出了21世纪20年代上半叶在日本国内创建国际LNG市场的构想。日本是LNG的最大消费国,此举欲确立与供求关系相符的交易形态,降低采购价格。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发布类似战略,深刻反映出日本未来能源和话语权的新兴地位。据2015年中期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30年,核能将占日本能源20%~22%,使得可再生能源、煤炭和LNG的市场更加可观。而且,由于碳捕获与封存(CCS)的缺乏,煤炭的使用将不利于减排目标,因此,日本的LNG使用将逐渐成为日本能源的关键部分。事实上,日本在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增加了LNG的进口作为取代核电站的发电燃料。此外,鉴于2010—2014年期间,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高价格,以及天然气和电力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价格合适,LNG将会是最好的选择,在亚洲买家的眼中,意味着从石油价格的脱钩。如果降价并允许转售的话,消费国之间的燃气贸易将变得更加方便,有助于改善迄今为止被迫接受的不利交易条件。
该战略的主要观点是,日本将作为世界领先的进口商发起并创建全球性的LNG市场。这个战略雄心勃勃,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发展似乎更为确定:第一,这个战略是日本1970年天然气和LNG市场创建以来最大的变革;第二,这是一个宣言,宣告传统的与原油价格挂钩的LNG定价制度已经到了尽头,紧随的是一个以市场基础定价的新时代。
2 日本LNG战略的主要构成要素
日本LNG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开发一个灵活的LNG市场,创建一个LNG交易中心。灵活性将通过现货贸易的扩张和定价来实现,它正确地反映了实际的LNG需求和供应。将于2020年初创建一个国际公认的贸易中心。实现这一目标的三个基本元素包括:增强贸易、创建一个适当的价格发现机制和开放设施。
2.1 目标条款影响LNG贸易
日本公用事业长期以来抱怨领土限制长期合同中要求货物交付给买方的市场。甚至,日本外围的这种情况已经促使产生了市场需求低于预期需求的严重问题,买方常被要求执行一些并没有需求的条款。2011年以来,这些弊端已经严重抑制了亚洲和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并造成了一些多余的交易流程。在接下来的几年,日本买家可能购买比实际需求更多的LNG,因此消除目标条款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2.2 通过现货指数化对新的LNG项目进行融资
长久以来的观点认为,长期合同可以为新项目提供资金,但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的大胆意见是:金融机构积极审查他们的融资政策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改变将会是明智之举。日本银行的融资政策将对短期合同和流动性市场反映出优先级策略的调整。此外,战略中还承认鉴于液化天然气现货交易尚未获得足够的动力,使得目前没有可以由市场参与者广泛接受的价格指数。
3 日本LNG战略对太平洋地区LNG合同及价格的影响
3.1 对日本LNG定价策略的影响
受到日本LNG战略政策的影响,日本LNG最大的买家JERA已经公开表示,更加倾向于市场价格,将会分散其从长期合同购买投资组合,将不会签署任何新的带有目标条款的合同,并将计划重新谈判一些现有的合同条款。在某种程度上将这些行动是成功的,但也将是日本其他买家未来所效仿的榜样。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过渡到一个不同的定价和合同管理结构。任何党政签署的新的LNG项目合同毫无疑问都遵从着价格条件与日本发展目标一致的中心需求。
3.2 对太平洋LNG价格和枢纽发展的影响
基于对新加坡证交所、上海石油交易所等机构对LNG市场的影响分析,报告认为,日本经济产业省必须迅速追赶。然而,日本的LNG似乎更为连贯,并且比这些竞争对手在地理上更具有竞争性。新加坡在开放和透明方面确实具有先进的方面,但是其增长潜力有限,同时在地理上远离主要LNG市场。上海在中国国内和进口天然气上具有巨大的潜在数量和多样性,但是中国政策中的市场发展政策较少,而且其国内3个主要国有企业掌控主要的天然气市场。此外,以上这三个中心不能在太平洋地区共存。综合分析表明,一个真正开放的在物理中心的日本天然气市场价格定价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但仍需要时间。
4 过渡到中心定价:合作还是冲突?
日本LNG战略的最直接问题是市场是否能够平稳向价格中心过渡。报告认为,日本LNG战略中提及的策略似乎不太令人信服。在亚洲与其他消费方之间的合作应该是简单的,这就意味着向定价和交易中心的切换。但是,LNG出口国,尤其那些专业项目需要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成本,大大高于刚开始生产时计划成本,已经超出2000年初以来前所未见的水平,因此“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