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市“十三五”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其间,共规划重点建设项目150项。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善、国内领先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区用水普及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达15%,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1.8亿平方米,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70%的降雨就地消纳或利用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计划建成完善的城市供水排水体系,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高城市防汛排涝能力。至2020年,市区新建工程供水规模79.1万立方米/日,新增海水淡化能力35万立方米/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6万立方米/日,中心城区用水普及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再生水利用率达5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节水器具普及率100%,最大限度满足青岛市城市用水需求。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建成完善的防涝系统,满足50年一遇防涝标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或利用。
计划建设27项供水工程,含原水输配工程5项,净水厂工程7项,输配水系统工程10项,水源地改造工程4项,净水厂深度处理改造1项。涉及主城区的工程主要包括建设市内三区原水输水管道105公里,改造市区使用年限较长、严重老化、存在供水安全隐患的供水管网200公里,在崂山水库南北岸沿线设置防护网围挡,修复溢洪道,适时启动崂山水厂、白沙河水厂、仙家寨水厂改造工程,增加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
计划建设28项排水工程,亮点为新建扩建改造10座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分别为麦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沙子口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污水处理厂、王哥庄污水处理厂、城阳污水处理厂、红岛污水处理厂、镰湾河污水处理厂、灵山卫污水处理厂、中科成污水处理厂。此外,计划建设22项节水工程,21项防涝工程。
建设LNG、CNG加气站94座
“十三五”时期,
青岛市将构筑“两主三支”高压管网和环胶州湾次高压管网输配、城区配气管网“环路”保障的供气体系,实现城区居民全部用上天然气目标。到2020年,全市年总供气能力达77亿立方米,年用气量68.8亿立方米(中心城区天然气年用气量43.7亿立方米),中心城区管道
燃气气化率达90%以上。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15%,居国内领先水平。
针对青岛市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偏低的问题,其间,我市规划重点建设10大项目,从气源供应、利用方式、管网铺设、应急储备多方面推进天然气应用。计划在后海、蓝色硅谷、东李等区域推广燃气两联供、三联供,对沙子口 82艘渔船进行LNG、柴油双燃料改装,在全市建设天然气汽车加气母站1座,LNG(液化天然气)、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94座(市内三区25座,黄岛区30座,崂山及北岸城区39座)。管网铺设上,建设全长65公里的胶州湾海底天然气管线和140公里的高压、次高压管道和800公里的中低压管网。
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90%
“十三五”时期,青岛市将积极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形成以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热源为主,大型区域集中锅炉为辅助的城市供热体系,实现城市供热转型发展。到2020年,中心城区供热面积实现翻倍,达到2.5亿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90%;其中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1.8亿平方米,占总供热面积的60%。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共 21项,其中可再生清洁能源供热项目5项。计划在中德生态园建设泛能站;在麦岛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泵站周边区域建设污水源热泵能源站,供热面积884万平方米;在麦岛、海天、海军博物馆、邮轮母港、大港、姜哥庄片区南部、沙子口片区、李沧填海地等区域建设海水源热泵能源站,供热面积1260万平方米;因地制宜采用土壤源热泵,供热面积265万平方米;在万科广场、鸿海佳园、八大关及其他分散区域建设空气源热泵能源站,供热面积1280万平方米。
此外,根据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计划新建、翻建管网2500公里。
市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十三五”时期,我市计划加快垃圾转运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至2020年,采用“原生垃圾焚烧+残渣卫生填埋”的技术路线,填埋场将作为焚烧残渣处理和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处置设施,全市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垃圾清运率100%,中心城区资源化率达到100%,全市域垃圾处理方式比例分别为焚烧86%,生化处理14%,基本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餐厨废弃物收运率达到90%,集中收运的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筑垃圾专业化清运率达9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5%。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共 21项,环卫基础设施提升是亮点。包括新增一类公厕822座,建设环卫车辆专用停车场19.5万平方米,新建环卫工人作息点560座,打造垃圾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市区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全程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