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行动追踪组织(Climate Action Tracker)最新发布报告指出,即使将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其发展前景也非常有限。继续对天然气进行投资可能会造成资产搁浅,并导致《巴黎协定》目标无法实现。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预测,考虑到气候目标及来自
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到本世纪中叶,天然气在电力行业中的作用将逐步减弱。报告同时提醒,为实现长期气候目标,天然气必须与煤炭一同被淘汰。
“天然气通常被视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作为各类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补充。但是,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中仍会产生大量排放,天然气并非如宣传中的那般清洁,”气候分析组织(Climate Analytics)的比尔·黑尔(Bill Hare)说,“履行《巴黎协定》需要在2050年基本实现零排放,那时天然气在电力产业将不再有一席之地。”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称,虽然通过碳捕捉和储存技术,天然气电站的排放最高可减少90%,但仍做不到完全地去碳化。即使碳捕捉率进一步提高,碳捕捉和储存的成本最终还是无法与可再生能源和灵活电网竞争。
荷兰可再生能源咨询公司Ecofys 的伊冯·登(Yvonne Deng)表示:“技术发展正帮助电网灵活性不断提高,而继续将天然气作为过渡能源则违背了现实的发展趋势。”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认为,此前业界有众多预测天然气消费将持续增长的类似研究,虽然事实已证明这些预测过于乐观,但政府和企业仍继续在天然气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巨额资金,忽视了其他低碳能源的潜力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德国新气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的尼克拉斯·洪(Niklas Hohne)表示:“以中国为例。2016年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供电比重将达到7.2%,然而到2016年末,该比重已经达到8%。此外,印度和中东可再生能源发展也超过了主流预测。”
气候行动追踪组织的报告还指出,尽管仍有大量资本投入建设液化天然气管道和天然气接收站,但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率正在不断下降。比如,在美国,天然气基础设施使用率不过54%,欧洲则更低仅为25%。气候分析组织的安德里杰·安斯基尔(Andrzej Ancygier)表示:“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过度投资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要么碳排放超标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要么在向更廉价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过程中出现大量搁浅资产。”
针对气候行动追踪组织此次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指出:“尽管天然气因其灵活性可充当电力系统由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桥接’资源,但由于可再生能源经济性在迅速改善,加上各种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各种新的可能性,天然气的过渡角色将会更加被弱化。而由于能源基础设施的长周期性和锁定效应,向全球政府和能源部门阐明此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含义。”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袁家海认为:“由于资源禀赋使然,天然气在中国能源供应中的作用要显著小于美国等天然气开发和利用大国。当前,在空气质量改善的巨大压力下,政府和行业都对天然气寄予厚望,但其实国内对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定位的争议也是不绝于耳。经济性注定会成为最终的决定力量。天然气在工业领域的利用,会是一个纯市场力量推动的过程。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必然会受政府补贴能力所限制。天然气分布式热电冷联产虽然有商业可行性,但在体制机制的多重约束下难以对天然气消费产生放量效应。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在煤电大幅过剩的市场环境下,而像北京这样的补贴政策全国是无法承受的。天然气调峰电站同样面临着灵活煤电、抽蓄和各种新型储能的竞争,且调峰功能本身也难以推动天然气消费放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