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凉气候、热旅游”来形容三月的六盘水,再合适不过。
新兴的滑雪胜地,让六盘水从去年冬天一直火到今年初春。持续火爆的还有李刚口中“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的早春茶。
时间倒退几年,六盘水给人的印象除了气候优势,就是“
煤都”。
“六盘水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诞生了贵州第一个大型煤矿、第一个大型钢铁厂、第一个大型水泥厂。这些第一让六盘水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至今
煤炭、建材、水泥,依旧是我们的重要支柱产业,不能简单粗暴地丢弃,需要的是转型。”
诚如李刚所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下,六盘水上演了一场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大戏。
为淘汰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六盘水市建立产业转型准入机制,以提高资源转化率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走出了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新路子。
2016年,六盘水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煤矿机械化开采率达到69%,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达到43%。
“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按照新常态下煤炭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六盘水采取“前后抱团、内外兼顾、上下联通、左右关联”的“战术”。一方面,鼓励煤、电双方加强合作,形成稳定供求关系。另一方面,在巩固提升本地市场之外积极拓展市外市场。同时着力发展煤炭下游产业,构建煤炭全产业链。另外还立足煤电资源优势,打造玄武岩连续纤维、锰系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2017年,六盘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60.27亿元,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5.01亿元,增长580%;淘汰煤炭落后产能345万吨;玄武岩连续纤维、锰系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