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目前
天然气开发增产的态势,预计“十三五”末,天然气生产供应缺口更大,保供压力更大,安全形势更加突出。
“在未来天然气行业发展过程中,结合能源转型,我们的任务非常艰巨,特别是近两到三年,甚至三到四年这个时期,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根本没有办法缓解。”在8月25日举行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李英华做出了如上判断。
李英华坦陈,天然气行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内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一是上游投入不足,国产气的产量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二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我国管道里程仅有7.4万千米,相当于美国的15%,而管网负载程度却相当于美国的两倍。此外,储气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地下储气库只有全国表观消费量的3.2%,导致天然气保供非常之难。
艰巨的保供难题
根据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8)》,2017年,我国天然气市场呈现供销两旺态势;2018年,我国天然气仍将快速发展,预计表观消费量在2710亿立方米左右,同比增长13.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表示,我国迎来天然气的快速发展期,研究表明,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分别为10%、15%和18%左右。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由此带来天然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深层次问题,下一步急需高质量发展天然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其核心问题是加快构建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
国土资源部
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潘继平则在分析我国天然气产供形势时指出,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无法满足更快的消费量增长,导致了对外依存度的快速攀升,加之我国缺乏储备等供给保障体系,在此情况下,我国天然气的安全形势趋于严峻。
“按照目前
天然气开发增产的态势,预计‘十三五’末,天然气生产供应缺口更大,保供压力更大,安全形势更加突出。我们迫切需要加大国内资源的开发,推进天然气显著增产增供。”潘继平对记者说。
然而,天然气增产增供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包括:资源品质的下降和劣质趋势的加剧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勘探开发难度,同时又面临着开发成本偏高的限制,制约了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勘探开发投入下降,导致新增储量和产量下降;油气体制改革之后,政策体系亟待完善,制约了天然气潜力的释放;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创新,也滞后于天然气快速开发和增储上涨的需要。
出路何在
贾承造指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谋划,整体务实推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设。
释放产供的潜力,健全天然气资源多头供应。国内方面,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进油气勘察体制改革,加强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同时加快推进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技术的攻关与产能建设。国际方面,优化进口天然气结构和布局,海陆并进,保障进口,加强与重点天然气出口国的多双边合作。
稳定供需关系,健全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建立天然气发展综合协调机制,煤改气坚持以气定改,在落实气源前提下有规划地推进,突出京津冀及周边重点区域。建立和完善天然气领域信用体系,对严重的违法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建立健全天然气供需侧管理,细化预警、调峰和应急机制,准确预测天然气的需求,重点做好冬季供暖区的需求预测。建立天然气供需预警机制,健全通报和反馈机制,建立健全分级调峰制度。
建立有效的储气能力和有序的储气调峰市场机制。加强储气能力的建设,建立以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接收站储罐为主、以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调峰机制,2020年形成供气企业不低于其年销售量的10%,地方政府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区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储气能力。同时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推进机制,加快推进管道LNG接收站项目建设,专项推进管道的互联互通。
构建天然气协同发展的监管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理顺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同时加快天然气改革的步伐。
潘继平则建议道,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持续有效推进上游市场化的改革,构建充分竞争和多元化的油气勘探开发市场体系,核心是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油气矿业权流转,不断引入竞争,增加投入,激活存量;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取消陆上、海上两个对外合作的专营权,可以考虑完善合同等方式,确保油气资源的国家所有者的权益,进而促进开发,增储上产;加强重大理论、关键技术、设备研发与攻关,大幅度降低成本,推进资源规模效益开发;健全完善油气资源开发政策,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