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乍得的
石油产量为73000桶/日(约1万吨/日),但储产比高达56.1。换句话说,若乍得的石油产量继续保持在2016年度的水平,那么乍得的剩余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为56.1年。2000年开始,乍得启动石油开发计划,经济开始好转。目前,乍得的出口石油主要由Esso勘探与生产公司乍得公司(EEPCI)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乍得公司(CNPCIC)生产。
Esso财团于2003年开始从乍得南部开采石油。乍得—喀麦隆1100公里长的
输油管道将乍得石油通过喀麦隆出口运往克里比港(Kribi Port)。2016年,加拿大、英国、台湾、俄罗斯和尼日利亚的公司拥有乍得石油区块和勘探权。这些公司目前正在努力通过Esso财团的乍得—喀麦隆管道从各自油田出口石油。
目前,中石油是中国在乍得投资最大的公司,于2007年进入乍得。乍得政府国有石油公司(SNH)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在N’Djamena城外40公里处,每天20000桶产能(100万吨/年)的炼油厂提炼石油供出口和国内消费。中国石油乍得一期百万吨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包括建设年100万吨产能的油田一个、年100万吨处理能力的炼厂一座和全长311公里的油田至炼厂
长输管道一条。
2004年6月11-12日,乍得-喀麦隆输油管线项目在喀麦隆南方省海滨城市克里比(Kribi)举行了隆重的完工庆典,喀麦隆、乍得、中非、赤道几内亚和布基纳法索五国元首以及民主刚果、加蓬两国元首的特使出席了庆典。据喀麦隆石油输送公司(Cotco)介绍,管线目前日输油能力为18-19万桶,满负荷可达到25万桶/天。石油经过减压后先被储存在海上加油船,该船的最大储油能力为35万吨(200万桶),每4-5天即可装载一艘95-100万桶运力的油轮。2003年10月,乍得实现石油出口,日产量18万桶,2005年达到25万桶,年出口1125万吨。乍得由此成为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国。
乍得-喀麦隆输油管线来源于乍得石油开发,项目总投资37亿美元,包括开发乍得油田工程15亿美元和建设乍得至喀麦隆的输油管道工程22亿美元;该项目在乍得境内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施工费用约17亿美元,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和拆迁补贴约3亿美元。乍喀石油管道工程包括管道、泵站、集油站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乍得-喀麦隆输油管线北起乍得克梅(Kome),南至喀麦隆克里比港(Kribi Port),全长1070公里,其中850公里在喀麦隆境内。管线沿途在喀麦隆的Dompta和Belabo设有2个加压站,在克里比终端建有一个综合性减压站。该减压站是整个输油管线最重要的设施之一,其功能包括减压、测漏、滤油、分离杂质和清洁管线等。目前管线股份为Exxon/Mobil 40%, Petronas Malaysia 35% and Chevron 25%。
此外尼日尔与喀麦隆两国曾于2013年10月30日签署了一项关于尼原油过境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的双边合作协议据称尼石油产量并不太高,初期石油日产量仅为6万桶。为使尼石油发挥其价值,需要选择一条最短的、投资成本最低的输油线路。因此,尼政府的最初方案是在尼境内修建一条长约600公里的输油管道来与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相连接。
据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监督与管理委员会(CPSP)公布的消息,目前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实际原油过境量仅为50%,这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重要的输油管道自竣工并投入运营以来,其每日原油过境量从未超过12.5万桶,而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设计原油过境量可达25万桶/日,该管道的潜力还远未发挥。2013年10月29日,喀麦隆-乍得输油管道原油过境税由原来的0.41美元每桶调至1.30美元每桶。该过境税率上调后,2014年1-4月,喀麦隆国库因此新增收入65亿非郎,相当于2013年1-11月的过境税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