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跳出“热炕头”,开辟新阵地
今年,中国石油以风险勘探作为主要突破口,进一步加大投资规模和工作力度,在多盆地、多层系、多点获得新发现,开辟增储新阵地。
深耕“效益田”,量足质更优
得益于效益勘探、精细勘探的深入推进,
油气勘探不仅找足了“量”,更提升了“质”,优质、规模、整装储量比例明显增加,储量“含金量”大大增加。
大打“创新牌”,突围加速度
面对日益复杂的地上地下条件,中国石油以创新破局,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勘探工作跃上新台阶。
新区新领域取得14项重要发现和苗头,石油勘探取得15项重要成果,
天然气勘探取得7项重要成果,油气探明储量当量连续13年超过10亿吨,新增储量可动用程度、可升级性明显提升……这是中国石油油气勘探系统今年提交的一份闪亮“成绩单”。
成就来之不易。面对国内油气勘探对象日趋复杂、发现难度不断加大、勘探工程成本刚性上涨等重重困难,中国石油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抓国际油价震荡回升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强化顶层设计,细化工作方案,立足创新驱动,国内油气勘探呈现出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大突破、大发现接连涌现,新增储量效益、品质明显改善,为集团公司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国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重任压肩,使命光荣——中国石油油气勘探系统信心更足、思路更清、方向更明。
跳出“热炕头”,开辟新阵地
“今年是个勘探‘大年’,风险勘探在多盆地、多点获得突破是一大亮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赵文智表示。
风险勘探是油气勘探的“灵魂”。2004年,为进一步调动油气勘探各参与方的积极性、主动性,破解中国石油重组上市之后规模增储难度大、新区新领域油气勘探徘徊不前、运行管理机制不畅等瓶颈难题,集团公司设立专项投资实施风险勘探。
中国科学院院士、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如此评价风险勘探机制:“这是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一次重大创举。风险勘探充分调动全公司的智慧、管理资源,有效推动安岳、克深、玛湖等一批战略突破和重大发现的涌现。”
今年,中国石油进一步加大风险勘探投资规模和工作力度,以期开辟更多增储新阵地,获得更多油气大发现。
不负众望,风险勘探再次展现了其强大的生命力。风险探井各大盆地及外围盆地接连实现新突破,华夏大地捷报频传。
塔里木盆地中秋1井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秋里塔格新的含气构造带,开辟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四川盆地永探1井实现重大突破,揭示了一个全新的火山岩含气层系;准噶尔盆地沙探1井在沙湾凹陷取得重大发现,有望成为继玛湖凹陷后又一个储量产量规模增长区……
非常规领域风险勘探亦表现不俗。页岩油勘探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1,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都取得重要发现,页岩油将逐步成为国内原油增储上产现实领域之一。
深耕“效益田”,量足质更优
这一年,油气勘探不仅找足了“量”,更提升了“质”。同样是新增探明10亿吨油气当量,今年新找到储量的含金量不可同日而语,优质、规模、整装储量比例明显增加,新增油气储量呈现落实程度高、可动用、可升级性强等特点。新增原油探明储量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为近3年最少,较“十三五”初的2016年降低9个百分点,品质有所改善。效益勘探理念深入人心。
进步的背后,离不开成熟区精细勘探的深入推进。“就全世界范围来看,成熟区都是油气储量增长的重点区域,中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的探索让我们愈发意识到,成熟区依然是我国今后油气储量特别是优质储量增长的主体。”赵文智表示。
近几年,围绕成熟区勘探,中国石油油气勘探开发系统不断提升研究精度、工作细度和技术的准确度,实现储量规模和勘探效益双提升。
东部老区持续加大富油气凹陷精细勘探力度,立足寻找中浅层效益目标,践行效益勘探理念。大庆油田中浅层39口井获高产油流,其中双68井在登楼库组获日产110.4立方米高产油流,成为大庆油田继长垣之后首口自然产能超百立方米的探井,为东部老油田稳产增添了新动力。辽河油田平均探井深度逐年降低,较去年减少157米,为近5年较低水平;新增探明、可采储量创近5年新高,为扭亏解困打下了资源基础。吉林油田德惠—梨树断陷油气勘探取得新进展,展现了东部老区天然气勘探的良好前景。大港油田在滨海断鼻精细勘探取得新进展,5口井获百万吨高产油流,为上产至500万吨增添了信心。
西部地区通过采取预探评价一体化、立体勘探等方式,不断加快储量产量转换速度。长庆油田立足大面积岩性油藏多层系立体勘探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合水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以及南梁亿吨级储量规模区的落实,坚定了“磨刀石”上寻找效益油藏的信心。塔里木油田塔北碎屑岩玉东7区块9口井获工业油流,获近年来台盆区碎屑岩首个千万吨优质整装储量。青海油田立足英雄岭构造带,9口井新获工业油流,其中英中地区亿吨级储量规模区进一步落实……
今年,石油勘探形成了6个亿吨级整装规模储量区,天然气勘探形成5个千亿立方米整装规模储量区,为效益建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大打“创新牌”,突围加速度
尽管今年国内油气发现呈现点多、面广、质优等良好态势,但是勘探条件变差、地上地下对象愈发复杂等仍然是油气勘探工作必须直面的瓶颈难题。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石油2018年度油气勘探年会上,“创新是破解油气勘探困局,走向更大发展必须依靠的‘钥匙’”,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今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系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勘探工作跃上新台阶。“技术创新能有效突破勘探盲区。过去明知道地下哪有油气,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就是拿不到,这是盲区。有了技术‘利剑’,过去的盲区就点亮了。”大港油田总经理赵贤正表示。
以技术创新为基点,过去一年,中国石油着力打造高精度三维地震、深井和长水平井钻完井、大幅度增产压裂改造“三把利剑”,有效推动了复杂条件下的油气发现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今年,中国石油物探三维地震采集、钻井进尺、压裂工作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8%、40%。此外,各探区持续开展钻井提速提效、控投降本,特别是在库车、川西、玛湖等地区提速明显,机械钻速提高了15%以上,周期缩短了20天以上。
高效勘探是油气勘探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几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通过采取矿权内部流转、建立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等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激发油气勘探新活力。
为进一步盘活矿权区块和未动用储量资产,激活勘探开发市场,将东部的技术、人力资源引进西部,去年中国石油主动打破“画地为牢”格局,推动矿权内部流转,仅一年便取得显著成效。华北油田在巴彦河套盆地多口探井获高产油气流,打破了该盆地40余年久攻不破的局面,一个预测储量超亿吨的整装新油田——吉兰泰油田横空出世。
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管理创新的另一大看点。经过几年深入研究,中国石油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勘探对标管理指标体系并设计了管理模型,确立了计划、成本、成效、储量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体系,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地震成效指标和储量评价指标模型,引导油气田企业自己和历史进行纵向对标,公司之间进行横向对标,引领各单位主动寻找控投降本、提质增效的措施,进一步促进东部和西部油田、同一盆地不同油田之间先进管理经验的分享和管理差距的缩小,不断提升勘探管理水平,助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新成果。
“所有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新疆油田副总经理支东明坦言,“前人探索、大团队协作全面研究,风险勘探引领……正是这一系列的积累,厚积薄发,推动了今年丰硕成果的集中涌现,开创新时代油气勘探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