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天然气大发展及进口增长形势下,应借鉴欧洲、日本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各类设施的协同,提高天然气储备能力。
油气产业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高效发达的油气基础设施。借鉴这些国家的油气设施建设和管理经验,对于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分析历史发现,由于资源、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在推进油气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做法各有特点。
油气基础设施经营由垄断走向独立运行在欧美国家具有普遍性。欧美国家油气基础设施的发展经历了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初始期油气基础设施较为匮乏,只有少数投资者,市场风险较大。在此形势下各国普遍采取鼓励投资基础设施的政策,鼓励油气开发生产与管输一体化发展,通过一体化平衡风险,保证投资者能够在一定时期收回投资。进入成长期后,投资油气基础设施业务风险降低,油气基础设施依然主要由油气生产商投资经营,但开始有新的投资者进入,政府适度鼓励提倡竞争。进入成熟期后,油气生产与运输开始分离,管输等业务实行专营制度。美国目前有数百家独立油气运输公司,由联邦与地方两级政府监管,完全市场化运营。
实行高度垄断体制的资源大国也开始重视基础设施的公平开放。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管网始终由政府统一管理,国家干预性极强。俄罗斯政府长期坚持建立统一油气管网的立场,注重强调通过统一管网合理调配能源以提高供气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伴随着形势的发展,俄罗斯油气设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表现出松动和改革的迹象。首先是俄罗斯的油气管道设施老旧现象严重,因此,俄罗斯希望引进多元投资;其次是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迫使俄罗斯油气市场开拓方向转移,俄罗斯不得不引入多元投资者以确保其管道通向新的市场和地区。随着投资多元化现象出现,有关基础设施的管理改革举措必须跟进,向市场化靠拢。
资源主要依靠外输的欧洲高度重视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欧洲天然气管网为跨国、跨区域网络化。天然气管道连接着俄罗斯、中亚五国、北海地区、北非地区等,以及各国天然气消费市场。此外,欧洲还建有18座LNG接收站和各种类型的地下储气库,形成了供气来源多,并且供气可靠性和灵活性较强的大网络区域格局。欧洲基本形成以地下储气库为主,气田调峰、小型LNG调峰、双向管道调峰、管道容量调峰和区域平衡调峰等多种方式共存的调峰模式。目前欧洲约有110座在运行的储气库,共有33家储气系统运营商。
日本依靠LNG接收站进行储气,建立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匮乏,地质条件的局限使其没有办法大面积发展地下储气库,因而主要运用LNG接收站来进行储气。日本LNG接收站大部分都建在日本岛南侧沿海,东京海湾接收站最多、最密集、储量最大,储罐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季节调峰、应急备用等因素,因而容量大,能够满足日本的冬季天然气用气高峰需求。经过长期发展,现在日本已经建立起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储气调峰体系,国家和民间企业的储备量分别为消费量的30天和50天。截至2016年底,日本共建成并投运的LNG接收站数量达到了34个,有效保证了储气调峰的需要。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地域面积辽阔,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但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依然有差距。从中长期方面看,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经验,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市场化运作。近期在天然气大发展及进口增长形势下,应借鉴欧洲、日本经验,围绕储备能力不足这一核心问题,充分利用各类设施的协同,提高天然气储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