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我国的液化天然气(LNG)接收能力和储气规模已经分别达到7245万吨/年和400亿立方米,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累计达到7.8万千米,初步建成了以西气东输系统、陕京系统、川气东送系统和联络线系统为基本骨架,连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形成了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天然气管网格局。天然气不仅是一种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也是我国冬季供暖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气勘探与投资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未能改变国内天然气储量低的现状,导致
天然气消费更加依赖国外进口。
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后,各地区不仅能够通过主干管道网络与全国所有供气源相连接,而且还能与中缅、中亚和中俄等国外天然气管道连接,从而促使我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供气体系。这将极大地提高各地区的
天然气供应能力,同时能有效避免由于国际局势变动导致的天然气供应中断或者减少,降低受到单一国外供气源限制的可能,从而有力地保障冬季供暖。
目前,我国的
天然气管网建设规模和速度都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气需求,储气库和LNG接收站数量少、分布不均,而且只有少量接入了基干管道网。
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后,可以打破过去各地区相互独立的天然气管输体系,构建具有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功能的城市群天然气供气系统,充分发挥天然气管网运行调节功能,促进供需平衡。实现管网互联互通后,所有供气源都会通过采用统一传输标准的管道网连接,缩减中间输配环节,同时三大石油公司相互协作,通过资源串换实施“南气北上”,将有效提升天然气主要消费地区的储气调峰能力。
我国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将LNG接收站、储气库纳入管网设施,使得三大石油公司都能够共同使用天然气运输网络,而且各地区通过主干管道网络与多个气源连接,形成“全国一张网”的天然气储运格局,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基础设施,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这不仅能够避免天然气管道的重复建设,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资金,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及减少输配成本,也有利于各省市和企业进行合理的天然气运输规划和有效运营。
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供气人口将超过7亿,但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存在短板,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的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有利于建立天然气发展综合协调机制和供需预警机制。方便快捷的天然气传输能够促进“煤改气”工程有序进行,调动供需双方签订中长期购销合同的积极性,促进北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和冬季清洁供暖。互联互通的管网能够及时对市场供需变化做出反应,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进口风险,还能加强“生产—供应—储存—销售”体系建设和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天然气产业链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致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同国际社会一道,全方位加强能源合作,维护能源安全。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他还强调要加强油气管线、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抓紧制定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圆满完成后,不仅国内的管道互联,资源互通,还将与国外供气源连接,形成多元化供给体系,提高设施利用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天然气产业发展,对满足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的用气需求具有重要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