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只要是涉及燃气安全的专项整治,LNG点供站都会被推上风口浪尖,频频遭“打压”。
实践中,LNG点供站因具有投资少、供应灵活、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工业用户的青睐。然而,近年来,只要是涉及燃气安全的专项整治,LNG点供站都会被推上风口浪尖,频频遭“打压”。
近日,河南省济源市公用事业管理局开展城镇无证燃气点供站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用气安全。
据悉,该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检查人员先后对七家无证建设使用燃气点供站的工业企业进行检查,重点对燃气点供站的硬件、安全设施、证照情况、人员持证、站容站貌等逐一进行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人员责令相关企业严格按照标准,限期整改到位,严禁无证经营。还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燃气点供标准规范知识宣讲。此次专项行动将持续到12月。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压”,不少LNG点供站用户感到非常疑惑,甚至表示反抗。那么,为什么只要是涉及燃气安全的专项整治,LNG点供站都会被推上风口浪尖,频频遭“打压”?
据某专家认为, LNG点供站之所以遭“打压”,主要与以下这些原因有关:
(1)运输的安全威胁大。LNG主要通过专门运输车进行运输,与管道气的埋地管道压力输送,其带来的风险和事故危害会更大。如发生LNG运输车泄漏后一般由相关部门封闭现场,设立警戒区,现场200米内作为重点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将现场500米内作为疏散区域,1000米内作为交通管制区域。
(2)场站管理安全性差。LNG点供站对于安全管理的工艺技术要求非常严格。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点供企业多采用无安装费,设备安装时间短的方式招觅客户,其建设的气化储备站工艺“偷工减料”,工艺流程一般只有槽车--气化--调压--计量--用气点。这些企业不仅除开了很多安全保护设备和环节,而且不少LNG点供站安全间距不达标,也靠近居民区,从而埋下很多安全隐患。
(3)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其一,用气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如LNG点供站投资少、建设快、设备模块化程度高,不少燃气企业或工业企业为规避审批流程,通常私自建设,因此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其二,供气企业安全基础薄弱,如LNG点供入行门槛低,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对地方和企业行使的安全责任不高。
(4)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难。与管道气相比,LNG的意外事故处理难度更大。其一,LNG泄漏后由于LNG液体剧烈沸腾形成闪蒸会迅速降低周围温度,导致泄漏点的金属变得易脆,加剧泄漏,如果是罐体泄漏,只能进行人工封堵,如无法封堵只能在疏散周围一定区域的人员后人工放散;其二,LNG泄漏后,由于LNG在在标准状态下是超低温液体(-162℃到-125℃),故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必须穿防静电服装、戴防冻手套,护目镜等在泄漏状态下进行封堵或者关闭阀门等操作,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极高。
现实中,确实有些LNG点供站存在诸如综上所述的安全隐患,但在整治LNG点供站安全问题上,建议各地方政府不应该以“打压”为目的,应该正确引导LNG点供站进行整改。也就是,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牵头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设LNG点供站的工业企业和负责运营管理LNG点供站的供气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LNG点供站安全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因此,工业企业作为用气单位,供气企业要与其签订供用气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地方政府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辖区内工业企业LNG点供站的建设使用、运行管理实施监管,并纳入本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要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依法履行好监管责任;要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法查处,责令整改;严格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确保隐患整改到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防事故发生。
(三)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工业企业LNG点供站安全管理涉及建设、储存、充装、运输、经营、使用等多个环节,需要燃气管理、经信、公安、交通运输、工商、质监、规划、安监、城管执法等多个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监管工作。
总之,在当前我国推进天然气改革、促进终端竞争的大背景下,LNG点供站是实现我国天然气供应的另一主要渠道,对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尤为重要。因此,在整治LNG点供站安全问题上,建议各地方政府少些“打压”,多些引导,尽可能赋予LNG点供站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