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油气开采的不断推进,川西老区中浅层气藏已整体处于低压低产阶段,气井普遍产水,部分产水量较大、产水连续的气井易水淹停产。
“气举排水采气技术,作为低压低产气井的主要经济有效稳产手段,但是对部分地层能量低的水淹井,却束手无策。”西南油气采气一厂工艺研究所技术员蒋淮宇介绍道。
据悉,川孝618-1、孝沙5-1HF、新905-1等低压低产水淹气井,由于气井地层压力低、井筒积液量大,所需气举启动压力高于地层压力,气举施工不仅不能有效将积液排出井筒,反而气举注入的天然气会将井筒积液压回储层,适得其反。
单一的气举排采措施没效果,产量一降再降,急坏了气井跟踪小组的技术员,“我们不断优化工艺技术,尝试依靠组合工艺的先导试验和联作方案,解决气井实际问题。” 西南油气采气一厂工艺研究所副主任师唐雷带着技术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
他们基于低压低产井生产特征,通过不间断的气井跟踪、现场取样、药剂加注参数优化等摸索,创新性地开展了一体化“自起泡+气举”组合工艺。
看似简单的组合工艺技术,实施起来却不容易,药剂用量、药剂加注通道、气举开始加载时间、气举卸载时间,是这项技术的“拦路虎”,工艺研究所的技术员们没有退缩,82个日夜奔走在一线和实验室之间反复试验,终于有了成效。
目前,该技术先后在川孝618-1、孝沙5-1HF等4口低压低产水淹井或积液严重气井开展试验,累计增产天然气41.45万立方米,成为老区低压低产气井稳产的“有力武器”。
“面对低压低产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我们从探索技术实现提质提效,到攻关组合工艺技术实现稳产创效。有技术,才能让老区老井持续稳产;有技术,才能让气田高效平稳生产。”该所书记、副所长鲁光亮特别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