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正处于工业化新阶段,中国石油公司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拥有助力非洲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设备、人员、资金等物质优势,更拥有支持非洲发展强大的政治优势,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办公室(秘书处)主任段斌扬表示。
段斌扬是在“后新冠疫情时期中非能源合作和工业化发展”研讨会作出上述表示的。该会议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与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和南非、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8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非能源合作”“中非合作中的工业化和能源发展”“中非能源合作及其对后新冠疫情时期工业化的推动作用”等议题展开讨论和深入交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先后与非洲各国开启了能源领域的合作之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非已从最初的石油买卖拓展成集油气勘探、开发、建设、贸易为一体的宽领域、深层次、综合性合作。在过去20年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基础设施融资方,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方,主要的投资来源国和重要的国际发展合作伙伴。
国际能源论坛(IEF)前秘书长孙贤胜认为,中非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领域合作的四个有利因素。第一,中非友好,源远流长。目前中国已经与非洲5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中非经济发展都需要能源安全的保障。第三,中非在能源和气候变化上的合作互补性很强。第四,中非在能源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景。
数据显示,2019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081亿美元,是2000年的20倍。2020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非合作不但没有按下“暂停键”,反而逆风前行,展示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今年1-7月,中非的贸易额达到1391亿美元,增长40.5%,达到历史同期最高位。中国对非洲全行业直接投资20.7亿美元,超过疫情前2019年同期水平。根据中非民间商会报告,中国在非洲的各类企业超过3800家,累计为非洲创造了450余万个就业岗位。中非经贸合作对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主任工程师王利宁博士建议,未来中非能源合作中国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中非对世界能源稳定需求方面的共同诉求。第二,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作了很大的贡献,可以为非洲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出更大贡献。第三,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就实现低碳转型,中国的经验和非洲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第四,能源转型需要重构全球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相关的布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需要中非两国共同合作。第五,中国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培育了大量的新能源人才,双方可以加强人才交流、教育培训。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张益俊指出,非洲拥有占全球30%的风能和40%的太阳能,因此在非洲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目前的全球装机容量当中非洲只占到1%,非洲需要加快新能源发展,制定相关目标。
中石油经研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处长闫勇分析,非洲地区新能源的发展要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可以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非洲各国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改造升级和新建能源通道,如电网、输油管道,提高用能效率和可靠性。二是建设清洁能源输送的通道,实现清洁能源与电网的协同发展,满足复合中心电力的需求。三是通过依托北部非洲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的禀赋,通过电网的建设,实现出口清洁电力,将资源的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此来支撑地区的采矿业、冶炼和加工等重工业的发展,带动相关能源电力以及基础设施和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就业以及经济增长。
中国石油西非地区原总经理王俊仁认为,中非合作主要起步于能源合作,而能源的合作初期主要是油气合作,从1995年开始到现在有25年,双方在19个国家有60个项目在合作,能源合作的基础也为非洲的工业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动力。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首先要保证能源的供给,考虑到非洲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应该不同,首先是油和气,然后是水电、太阳能、风能、地热,甚至是核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