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打捆’招标采购可真带劲儿,凭着‘规模效应’,硬是让采购价格明显降下来了,还提高了招标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质量。”7月3日,参与组织化学助剂类招标的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生产保障中心主任程丁山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回顾以往招标过程,可谓难点重重。青海油田年均签订化工产品采购合同多达上百份,涉及供应商超过40家,物资采购工作量大,合规管理风险大。同时,小额合同占比高,市场响应差,竞争不激烈,采购价格偏高,供货周期长。而且,供应商质量不高,产品质量管控能力差、售后服务水平低。
所谓“打捆”招标采购,即对大量或零星物资进行集中、分类、分段“打包”,实施规模化、统一化招标采购的模式。这是今年以来,青海油田针对以往招标采购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深化改革创新,推进提质增效的一项有效实践。截至目前,青海油田已在化学助剂类产品的招标中成功实施“打捆”采购创新模式,降低采购费用达2000多万元,同比降幅近30%,优于计划目标20个百分点。
“这种打捆招标采购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只是粗放式的聚拢招标,它的核心是集约式采购、精益化管理,主要是对流程实施系统性重构和点状优化,实现了资源高效整合、精准降低成本。”青海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副院长张含说道。
在“打捆”招标采购的创新“锦囊”中,配备了“五大”妙招,实现了采购价格降下来,产品质量提上来,服务品质再升级。通过合理划分标段,提升单项标的物的金额,吸引有实力的供应商;引入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延长合同有效期,提升服务品质;扩大物资种类覆盖面,避免零星采购,扩大规模效应;提升供应商资质要求,保障售后服务水平;加大违约处理处罚力度,维护合同权威,保证物资高效供给。
在具体实施中,油田采取了一些新做法:将同一类物资分在一个标包内,扩大了规模效应;将用量大与用料少的化工材料合并,生产用料与科研用料合并,常用料与临时料进行合并,提升了单项标段的金额,激发了市场竞争活力,减少了采购合同与供应商数量。同时,要求供应商配备现场应急库房,明确供货周期和服务响应时间等,切实提升了服务保障水平。
“目前,通过整合年度专用化工产品、普通化工产品零星、频繁采购,合理设置资格条件,实施打捆采购,有效解决了市场价格波动大、招标频次多、投标人参与度低、竞争不充分等矛盾。”青海油田企管法规部市场与招标管理科科长吴栋欣喜地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