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亚天然气管道这样一项注定将载入历史的跨国工程而言,除了项目管理国际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运行标准化这样一个基本模式之外,适应新形势而成立的中哈、中乌两个合资公司应是一大亮点。事实上,这也正是中亚天然气管道施工能够快速推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如今,两个合资公司已经在沟通中走过磨合期,项目运作日趋成熟。但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在这种工作层面上的协作之外,双方在融合中还收获了什么?
对于当前这种体制,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总经理孙波颇有感触,类似的这种国际管道,一般都是沿线各国组成一个稳定的合资公司共同建设和监管。但鉴于中亚地区的特殊情况,只有中国出面分头与沿线各国合作,工程才有可能,工期才有可能。
但问题随即产生。两个合资公司是管道建设运营的法律实体,中外双方股东各占50%股份,在项目决策上有着同等权利,所有事项必须由双方共同达成一致签字认可后才能进行,如何保持合资公司高效运转就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中亚公司副总经理、中乌合资公司总经理孟繁春坦言自己有相当多的时间用在与当地各部门的协调和沟通方面,一方面努力寻找与对方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
要合作,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工作中,中国人总希望别人称呼自己为老张、老李,而在哈国也有同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如果你称呼阿斯卡尔先生为“阿瑟戈”,称苏丹先生为“萨戈”,用口语解释就是“尊敬的阿斯卡尔兄弟”、“尊敬的苏丹兄弟”,平日里一向安静平和的当地员工在你大声说出他的尊称后会很热情地与你握手甚至拥抱,似乎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中方人员几乎没有在乌兹别克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充分发挥当地员工的积极性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乌方员工有着很多优势,比如合同海关注册、办理劳务许可和人员签证以及在租车、预订宾馆、买办公耗材等行政事务方面,处理起来就比中方人员更为得心应手。
当然,分歧肯定会有。今年1月,中哈合资公司市场部哈方经理要求文控部提供一封关于征地事务的信函,但拒绝履行任何手续,文控部经理上官新松坚持要履行申请程序,双方一度僵持不下。在综合各方情况后,上官新松决定由文控部作为发起部门完成申请程序,然后将文件直接送交总经理,这样既保全了对方面子,又确保了按章办事。
中亚天然气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总经理金庆国认为,这个项目十几个国家的人员参与,在这样一个国际化公司里,每个人不仅要独当一面或几面,还要懂管理,尊重、理解人,有包容性。
沟通比什么都重要。中哈合资公司控制部有4位中方专家和5位哈方专家,还有2位ILF专家,所有同事每天针对财务、分析检查项目和项目执行检查图表,在沟通中交换经验和交流知识。施工中遇到技术勘察中未发现的河流,中外双方邀请设计院代表、承包商代表共同协商,最终决定根据规范要求增加钢管壁厚。
除了工作,生活上的沟通更为重要。技术部的达朝炳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那就是举办员工办公室生日餐会。大家将事先准备好的花、蛋糕、面包、酒等带到公司,快下班时,一起将这些丰盛的食品摆满桌子,每个人轮流说一些祝福的话,这样平日里由于语言不同而产生的障碍很快烟消云散,双方在这一瞬间产生了共鸣。
当地人有当地的节日,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的时候,中方会主动邀请一些当地人加入中国人的庆祝活动,共同感受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和魅力,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同时,只要有可能,中方员工都会去参加当地员工的婚庆活动,举办中外员工运动会、文艺晚会,开展语言交流,互聘专家讲课,组织外方业务骨干到中国参观旅游,这种文化上的交流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沟通和交流中,中外双方的友好也在蔓延。现在,不管是在哈国还是在乌国,许多人会热情地向你讲述他们了解的中国和他们与中国的渊源:
“我的弟弟在北京大学读书,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我们家的家具、服装、电器都是中国产品。”
“我会用中文说‘你好!谢谢!再见’。”
“你们的奥运会开幕式完美无缺,我后来去北京专门参观过鸟巢,真是无与伦比。”
这种友好关系直接体现到项目运作方面。中乌段施工中,乌方承包商ZeroMax公司(简称ZM)先后两次主动到管道局施工现场对全自动焊和半自动焊机组施工工艺和管理方法进行考察和学习。为及时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问题,管道局挤出3天宝贵时间,先后两次帮助ZM进行焊口无损检测工作。而乌方也以诚相待,ZM考虑到管道局施工区域为沙漠段,施工作业带路况很差,运管车通行困难,主动调换3台功能强的沙漠运管车供管道局使用。
一条跨国管道,输送的不只是天然气,还有双方合作的诚意和延伸开来的友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条跨国管道带给人们的收获和承载的意义很可能比其输送的天然气更为重要,也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