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商品,政府和供气企业很难用行政手段调控天然气使用结构。为了调控我国天然气使用中的不合理局面,价格杠杆挺身而出。
文/本刊记者 孙岩冰
虽然在我国一次能源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比重仍然很低,但是这个数字发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这其中,价格的低廉无疑是推动力之一。
就在几年前,还有专家呼吁说:“我国目前天然气价格偏高,严重影响天然气市场的开拓,要加速技术进步,改进和加强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努力降低勘探、开采和输送成本,在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下使气价降低到用户可接受的水平。”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时至今日,低廉的价格又有些不合时宜。
结构畸形发展
“国内的气价确实偏低,尤其是西南地区。”中国价格协会一位专家表示,“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才有助于促进节能。” 消费者盲目追逐更加便宜的能源,会导致需求的畸形增长。
在2004年中国石油222亿立方米天然气销售量中,城市燃气占40.57%,化工原料占40.72%,工业燃料占15.21%,发电占3.5%。
这其中化工原料所占的比重最大。同期在世界整体天然气消费结构中,化工仅占4.1%,而我国化工用气比重超出近10倍,明显偏高。
为支持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国家以低价天然气供应给化肥生产企业。然而近年来,因国外天然气价格上涨,北美、东亚和欧洲地区部分化肥厂停产或关闭,导致国际市场尿素价格上涨,我国化肥出口量增加,2004年出口量达390万吨,创历史纪录。利用低价天然气生产化肥再出口,挫伤了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积极性,造成经济关系的扭曲。
由于天然气价格较低,相对煤炭而言又是清洁能源,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煤改气”、“油改气”热潮。不仅城市供暖改烧天然气、出租车燃料改用天然气,许多工业企业的燃料也纷纷改用天然气,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
郑州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在解释郑州出现“气荒”的原因时曾向媒体坦言:“‘西气’进入郑州后,价格相对较低,我们彻底放开了天然气安装的手脚,郑州天然气的利用快速向冶炼、燃气汽车、取暖、餐饮等方面发展。”
在低价气的推动下,甲醇、化肥等天然气化工项目以及燃气电厂等工业项目近年来快速发展,耗气量日趋增加,埋下了“气荒”的种子。
要使有限的天然气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应积极引导天然气消费,将天然气优先使用于城市燃气和公用事业,其次才是工业用户。然而,天然气作为一种商品,政府和供气企业很难以行政手段调控用气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无疑成为引导合理用气的最佳手段。
生产企业的烦恼
“长期以来,我国天然气价格一直受国家严格管制,采取的是低价政策。在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过程中,继续强制推行这种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的低价政策,显然不利于我国天然气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产企业的领导说,“这严重挫伤了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市场供应。”
自1997年国家调整天然气井口价后,除2002年对天然气净化费按优质优价的原则提高了30元/千立方米并与当时的天然气井口价合并为出厂价外,未作任何调整。然而,在此期间,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经营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勘探开发的地理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地质条件、气藏特性更加复杂,气质条件越来越差,生产企业的成本逐年上升,经营困难。
“中国的许多气田是低渗透气藏——这就意味着单井的控制范围小、地质压力也小,由此也带来了产量低的问题。”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副总经理汤亚利说,“我们一口井的投入通常都要2000万多元,但目前有的单井日产量才1万立方米左右,远远不能达到成本平衡。”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一位专家也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产企业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而天然气价格却原地踏步,无法与国外天然气价格及相关替代能源价格相比。“价格偏离了市场价值,进而影响到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他说。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有关人士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生产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市场供应整体偏紧,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其中不乏受气油比价不合理因素的影响。
进口商的忧愁
国际液化天然气价格的飞涨让进口的道路充满艰辛。2002年,广东LNG合同的封顶到岸价是3.5~3.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此后价格一路走高,到2006年年初,日本、韩国曾分别以19美元/百万英热单位、2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天价购买LNG现货(如果按照1桶原油相当于5.8百万英热单位的热值计算,75美元/桶的油价相当于12.9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同时,国内市场对天然气价格较弱的承受能力压缩了中国石油企业在进口液化天然气谈判中的价格斡旋余地。“过高的进口价格将会抑制国内需求,并直接对中国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建设和发展造成影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天然气市场室李伟工程师表示。
一直以来,国内天然气使用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价差。据中国石油有关人士介绍,在经历了2005年年底的第一次提价之后,我国LNG的出厂价仅为0.8元/立方米,但早在LNG进口价更便宜的2003年,澳大利亚输往中国的LNG到岸价就已达到1.6元/立方米,两者之间存在着1倍的价差。
与此同时,近日中国在天然气采购方面一系列协议的签署,也抬高了国际液化天然气供应商对中国价格承受力的期望值。在近日闭幕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宣布,它已签署了一项协议,从2009年起连续25年向上海提供液化天然气。数量从110万吨起逐年增加,2012年后保证每年供应303万吨液化天然气。据估计,该天然气合同价格应该比今年6月投产的中海油深圳液化天然气项目以及中海油在福建建设的液化天然气项目的价格都要高。
“在亚洲,也会有其他的买方出现,我们提醒中国必须注意竞争,也想提醒中国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的一体化。这需要中国做出相应的能源政策。”在日前的第二届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上,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市场部副总裁沃尼科曼尼说。
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是俄罗斯“萨哈林二号”项目运营商,是俄罗斯唯一的外资控股石油天然气项目。沃尼科曼尼称,他们已经收到十多个国家的用气要求。
居民心理
“我反对涨价。”家住北京通州的和先生说,“水电、粮油、日用品都涨价,如果气价再涨,对我这样的低收入家庭来说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加重困难群体负担的确是涨价不可回避的后果。如果按中国石油提出的二线门站综合平均1.28元/立方米的价格倒推,北京居民用户价格将从1.9元/立方米升至2.8元/立方米公服用户价格将从2.4元/立方米,升至4元/立方米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前三季度,北京城镇居民中有近60%的人可支配收入在平均水平之下,而10%最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04元,仅增长1.9%。无疑,天然气价再涨对低收入家庭肯定会加重生活负担。
“目前北京全天候在家做饭的小家庭一天大概用0.4立方米气,按此次北京城市燃气准备每立方米上调0.15元来计算,每天才增加成本6分钱。”一位业内人士经过市场调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
即使按照前述比较大的涨价幅度,居民用气每立方米上涨0.9元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每天增加3毛6分钱的支出,每月也不过是10元钱的额外开销。
“对于终端家庭用户来说,主要并非是经济上的不能承受,而是心理上的不愿意。”汤亚利说。
因此,专家提出,对于一些低收入群体,如果涨价的幅度实在很大,超出了其承受幅度,可以由国家给这部分人群以专项补贴。
冲击化肥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内化肥生产得以迅速发展。其中氮肥实现了自足,磷肥、复合肥呈现产销两旺的景象,虽然受钾资源缺乏的影响,但钾肥进口也只是发挥补充和调节的作用。” 中农集团总裁助理李宪宾说,“虽然进口肥在国内有一定的品牌优势,但国产肥比进口肥价格低廉,广大农民已开始接受并广泛施用国产肥。”
“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国际化肥市场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受国际石油价、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国际海运价格成倍上升等因素影响,进口化肥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被提高。” 李宪宾坦言,“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5年期间,国产化肥尤其以尿素为代表的中国化肥开始走出国门,出口到亚、欧、美各大洲,从而改变了中国尿素纯进口的历史,此举在国际化肥界引起轰动。”
事实上,按照中国加入WTO的协议规定,进口配额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虽然进口配额在大幅度增加,但进口量却逐年下降。同时在加入WTO之前,国内曾有倒卖配额的现象发生,在加入WTO后的5年时间里,这种现象已经消失殆尽。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正是化肥用天然气价格的低廉。我国天然气的实际消费价格一直偏低,而化肥用气则更低,价格作为最为敏感的资源配置信号,使原本有限的天然气资源被人为导入到化肥生产行业。 目前,我国除运用天然气生产甲醇、醋酸之外,全国有大约40家大中型天然气化肥生产厂商。其中,甲醇、醋酸和化肥消耗占了天然气年供应量的将近50%,在西南地区,这一数字扩大到60%。
若天然气价格提高,无疑将会对这些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在2005年12月27日收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及近期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的通知”后,云天化曾发出公报,执行新的天然气价格标准后,将减少公司2006年度利润约6000万元。
天然气发电
对于国外天然气利用的重要方向天然气发电,业界也在不断争论。
与燃煤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存在诸多优势,如效率高、节约用水、占地节省、造价低廉、建设期短、设备起停迅速调节变化范围大、环境代价低等。因此,各地在资源与环保的压力下纷纷准备上马天然气发电项目。 以北京市为例,按照《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到2010年,在北京市发电的各类装机比重中,天然气比重由2005年的零占比增至28.22%。
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过了国家的总量控制指标,天然气已成为他们首选发电能源。此外,燃气发电技术的革新和国产化可望降低发电成本,未来LNG市场的供求关系逐渐有利于天然气的稳定供应,这些都为燃气发电提供了良好时机。
“但目前天然气价格体制及如何保障气源长期供应两大问题,是阻碍天然气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两大瓶颈。”一位业内专家分析说,在他看来,天然气定价机制不尽快改革,天然气发电产业就缺乏良好发展的根基。而且,在我国天然气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天然气发电也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