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821年钻探第一口页岩气生产井,到2010年年产量达到1378亿立方米,占总产量23%,页岩气使得美国天然气储量增加了40%。美国已从最大天然气进口国达到自给并将出口。”“2035年页岩气将占全美天然气供应的46%,2009年占比14%。目前进口气占美国天然气供应的11%,2035年将降至1%。”“2035年美国天然气年产量可达8000亿方,一大部分将来自非常规气。据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预测,2020年美国LNG需求超过9000万吨,由于页岩气快速发展,对LNG进口预测在逐年快速降低。2010年最新预测显示,美国LNG进口需求将只有500万吨。”
类似的发言,笔者在9月25-26日四川成都举行的2011中美油气工业论坛上屡次听到。美国页岩气发展对天然气供应格局革命性的影响令所有与会的国人羡慕,而国内持续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和供应缺口也让我国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充满希冀。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多个国家进行页岩气前期评价和勘探开发先导试验,中国也迫不及待地加入到这个行列,希望复制北美页岩气“神话”。
国家能源局2009年9月开始研究制定鼓励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的政策,2011年3月启动国家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据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在上述会议上透露,我国“十二五”页岩气初步规划,到2015年,实现探明地质储量6000亿方,探明可采储量2000亿方,产量65亿方。与会的不少中方企业代表也提出了各自的页岩气“十二五”发展目标:打出国内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的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计划2015年四川盆地页岩气年产气量达到10亿方;陕西延长石油计划“十二五”末建立非常规气产能5亿方;中联煤层气计划在4个区块进行现阶段风险勘探,依照国家“十二五”页岩气规划,实现约8亿方的产气能力。
中国页岩气井数量仅为十余口,而美国是4万口,在页岩气储产量上,中国均是零记录,而美国目前探明资源量约为28万亿方,探明可采储量14万亿方,产量超过1200亿方,比较发现,中美在页岩气发展上的差距惊人。为追赶这段差距,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在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上纷纷做出了努力。例如国土部拟申报页岩气为独立矿种,从而鼓励多种投资主体进入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国土部还建议比照煤层气政策,尽快落实页岩气相关优惠政策等;企业则在拥有油气矿权的区块内进行了从陆相到海相地层的广泛钻探研究和压裂试采。这些努力的确取得了部分进展:上述提及的中石油今年4月打出国内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延长石油7月国内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柳评177井钻完井,并预计明年该区块内打出20口直井,8口水平井,建成2000万产能。然而这些阶段性的进展最终能否取得突破,目前仍然是未知数。
美国页岩气发展之所以成功有其特殊背景、阶段性的优惠政策以及市场支撑和完备的管输体系,此外美国气藏条件也更优越。据专家介绍,美国页岩压力大,岩层厚,有机质成熟度高,这都是开采页岩气这种低渗透率吸附气的有利条件。在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突破之前,美国在煤层气领域的成功也曾是我国能源人渴望复制的模板,我国政府和企业乃至舆论一度注入过高热情。我国煤层气无论从开采规模还是从利用规模都没能实现预期,其发展失利的主要原因仍归结为体制问题。在煤层气困境尚未破题的今天,我们迅速把目光转向页岩气,不禁让人忧心:页岩气会不会步煤层气后尘?
中国发展页岩气不能盲目复制美国经验,除技术难以复制外,体制也有待突破。实际上比起技术,此次中美油气工业论坛政府间圆桌会议更多的正是政策交流。当然这里涉及的政策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勘探开发或者利用过程中的优惠政策。美国对页岩气优惠政策始于90年代,但早在2003年就结束了。页岩气在美发展靠的就是上述若干有利条件和成熟市场。由于页岩气开发较常规气成本偏高,而常规气受限于GPI等因素气调价缓慢,利润空间十分有限。有业内人士告诉笔者,要提高页岩气经济性,有必要改变气价过低的状况,尤其是政府要舍得放开井口价的定价权。而这种体制上的突破无疑是今后工作中的难点。
此外美国为开发页岩气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正因如此,在环境监管更为严苛的欧洲,法国立法机构首先对页岩气说了“不”。我国如何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中避免走“边开采,边破坏”的老路,也是未来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尽管中美在页岩气领域的差距显著,但相较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起步并不算晚:以2007年中石油与美国新田开展四川盆地威远地区的页岩气联合研究项目为起点,到2009年中美政府签署页岩气合作协议达到一个小高潮,官方民间都很高调。今年7月国土部举行页岩气矿权竞争性出让招标更提升了媒体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我们主要干事,都是媒体炒起来的。”有专家表示,页岩气发展仍需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