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财经 » 燃气行业研究 » 正文

分布式能源——燃气企业的战略延伸

日期:2007-09-30    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中国能源网

国际燃气网

2007
09/30
08:4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能源 燃气 企业

    对于全世界的燃气企业而言,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他们站到了机遇之门的最近之处,如果能够洞察时代的趋势,把握机遇及时反应,他们将可能在一个全新的市场中,利用新技术占据一个新的制高点,成为一个现代的以综合能源服务业务为核心的新型企业,从而摆脱危居一隅等待拆分解体的旧式垄断型企业的窘迫之局。

  所谓分布式能源就是靠近用户侧的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系统,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燃气热电(冷)联产。分布式能源为什么受到全世界能源界的高度重视和青睐?其魅力何在?正是因为它不仅可以高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和资金的代价。更主要的是,它将改变能源行业传统的运作模式,产生新的利益格局,建立新的竞争机制,形成新的运营体制。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能不能适应这一能源的新技术革命,能不能从容应对这一结构性变革,能不能抓住机遇,这对中国的燃气公司都将是一次考验。

  尽管中国各种资源的总量都不能算少,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在全球属于极度匮乏之列,远远低于国际人均水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筑在高度节约资源的基础之上,竭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排放。面对这样的时代要求,分布式能源无疑是最佳的技术选择。虽然需要时间,但在中国发展和普及分布式能源技术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将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为这是人类技术发展和文明的方向,如同蒸汽机牵引的工业革命,分布式能源将牵引信息时代的能源基础设施驶入可持续发展的正途。

  燃气企业参与和经营分布式能源项目将是他们市场、经营方式和利益的一次全面延伸,不仅可以扩大其市场和经营范围,而且可以彻底转变经营观念,建立全新的现代服务型企业的新定位。

  经营的延伸

  在传统的旧工业时代,社会强调分工的细化,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束缚于狭小行业空间中的专营企业。计划经济通过强制性的指令体制,进一步固化了企业的分工,不仅建立一个个行业的壁垒,也把企业活活锁在了那些行业垄断的牢笼之中,企业在这些行业的桎梏中变的枯竭而毫无生机,成为社会和公众日益谴责的对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面向市场经济的全面改革,直至中国加入了WTO。今天,中国正在寻求国际社会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矢志不移的决心。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企业可以选择自己经营领域,但又不会受制于行业的壁垒。企业是以盈利为经营目的的,在法律允许的范畴之内,企业可以向一切能够盈利的空间去伸延,尤其是自己拥有优势和特殊利益的行业空间。

  分布式能源正是燃气企业拥有资源供应优势,同时可以通过有效整合优化供气结构获得更多的利益,实现改善企业垄断形象的目的,创造产品的多元化的格局,延长企业的价值链,扩大非垄断性经营的利润空间。

  市场经济必定要改变传统的行业分工格局,彻底打破行业的壁垒和垄断,所有的企业都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以及向服务型企业的观念转轨,将经营延伸到市场的最终端,“谁占据最后一米,谁就占据了优势”。而真正的革命发生在最终端的跨越产品种类的“供需优化整合”,这种整合可以最有效地将各种能源配置到最优化,实现用户、燃气企业、电力企业,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投资者效益等方面共赢的局面,谁的整合最有效,谁就占据了制高点。

  这意味着传统的燃气公司将蜕变为新型的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采用更加环保高效的能源技术,以更加低廉的能源价格出现在用户的“家门口”。这是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的新的经营理念和目标,有如曾经作茧自缚的蛹蜕变成为绚丽斑斓的,会飞舞的蝴蝶。

  当然,在市场化变革的激流中搏击的不仅仅是燃气企业,根据国际的经验,对于电力企业,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样也是他们的一个巨大的新的利益空间,因为分布式能源技术同样也可以优化整合电力的需求,提高电力的可靠性,改善电力公司的垄断经营形象,为他们增加非垄断性盈利扩展空间。

   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准入门槛不高,大量民间企业和外资企业也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其中,例如通过组建能源服务公司等、能源物业管理等形式。所以,机会不会凭空而来,需要去争取,需要树立竞争意识,需要具备竞争能力。当分布式能源的政策一旦全面落实,将是一场激烈空前的竞争,首先淘汰的是那些缺乏技术准备和经营理念的企业,他们非但获取不到新的盈利空间,甚至可能在行业整合中丢失曾经占据的一席之地。

   随着市场经济地位在中国的确定,技术的进步与完善,电力垄断将必然被打破,一个更加高端诱人的能源市场将会向竞争者开放。也许分布式能源在中国还有一个漫长过程,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一个市场一旦开放,利益和机遇的出现仅仅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果我们没有作好准备,机会将不会属于我们。

  利益空间的延伸

   燃气公司参与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利益究竟何在?对于燃气公司等垄断性企业,价格问题永远是社会批评的重点。最近,一些地方的燃气公司因为国际燃气价格上涨而要求调整气价,在价格听证会上却遭遇到代表们要求“先审计,后调价”的尴尬窘境。作为垄断经营企业的燃气公司,气价中的利润空间究竟应该是多少,企业能不能获取较高的利润问题是一个辩争不清的难题。政府定价机制受到听证会的钳制,变的越来越缺乏权威性,政府最终会随着改革的步伐退出权利的制高点,把定价的权利转手给市场和供需双方。

   市场不是静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会扩大和缩小,而且会变得成熟和理性,消费者会从一盘散沙,会逐渐形成一个“整体”,利益会使他们组织起来,增加他们与经营者讨价还价的能力。价格结构将会越来越透明,公众的态度和意见将越来越能够左右定价原则。所以,在未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对于自然垄断性企业,必须具备在其垄断经营的范围之外创建利润空间的能力,即具备跨越传统分工疆界,通过产品的增值服务与其他产品竞争市场的能力。

   自然垄断经营的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利润,就不能被限制在自己垄断经营的市场范围之内。如果一个燃气公司不仅能够供应燃气,还能通过燃气产品延伸供应电能、热能、冷能,以及卫生热水、蒸馏水、二氧化碳、压缩天然气等多种能源产品和附带产品,并通过合理利用燃气,优化燃气结构,从而降低燃气供应成本,那么这个企业就会真正利于不败之地。

   因为,除了燃气,它所对应的是市场上其他经营者产品的价格,价格是具有直接参照性的,而不是它垄断经营的缺乏价格参照性的产品。它的产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生产的,而且是在需求现场直接生产的,具有输送损失最小和中间环节最少的优势,经营代价必然最低,利润空间必然最大,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质疑这些利润的由来与合理性。

   在北京,一个立方米天然气卖到1.8元时,热力公司、用户热力站都会叫苦连天,而分布式能源技术至少可以将这一立方米天然气转换为3度电和相当5度电的热力,按照市场对应的电力、热力的价格可以卖到3.26元。如果能源用户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解决自身的能源供应,每支出1.8元/立方米的天然气费用,就可以节约电费和热力费3.26元,等于白用了1.8元的天然气,还省了1.46元的电费热费。如果燃气公司直接参与这些分布式能源的项目,不仅无人质疑1.8元的气价,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分享节省的电费、热费中的经济效益,因为这些利润并非来自垄断,而是来自更好、更完善的延伸服务。 
                                                                       北京地区各种技术的单位天然气产值

利用方式

单位

燃气锅炉供热

区域热电

楼宇热电

发电量

kWh/m3

 

4.5

3

对应电价

/kWh

 

0.5

0.75

发电价值

/m3

 

2.25

2.25

供热量

kWh/m3

8.79

3

5

对应热价

/kWh

0.203

0.203

0.203

供热价值

/m3

1.78

0.61

1.01

热电产值

/m3

 

2.86

3.26

     *区域热电为上网电价,楼宇热电为非工业高、平峰用户平均电价。热价为28元/平方米(128天,每建筑平方米45w)

  竞争力的伸延

   燃气公司在垄断经营的环境下是不需要考虑竞争的,然而,正在中国全面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将会改变这一格局。今后的竞争将会来自各个方面,例如来自不同的能源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来自市场终端的价格竞争,甚至来自上游的资源供应的争夺。

   没有资源就谈不上市场,而没有一个能够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市场,将无法获得可靠持续的资源供应保障。如何建立与培育一个能够合理有效利用资源的市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技术。引导市场采用正确的燃气综合利用技术,用户能够以效率最高、效益最好的方式利用燃气资源,并从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燃气企业才会因此获得一个用气结构合理、价格承受能力强的市场。这一市场反过来能够帮助燃气企业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更加合理的供气价格,以开辟拓展更多的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

   无论中国自身的燃气资源,还是世界能够供应中国的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是不可能出现供大于求局面的。今后燃气资源的趋势必然是谁的出价最合理,供气结构最优化,谁获取掌控资源的能力就最强,竞争资源的优势就最大。什么办法可以使燃气公司具备这种竞争的能力?答案是“采用先进的燃气利用技术”。

   从燃气资源供应商的角度看,合理利用天然气,持续稳定的用气结构,比价格更具有吸引力。如若一个城市使用燃气存在巨大的季节性峰谷差,必须通过建设大量的储气设施才能平衡用气问题,即便价格高也是一个麻烦。北京利用天然气的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北京开创了世界用气量增长快速的骄人业绩,但是北京是21世纪之交,仍然采用最原始、最低效、最不经济的方式解决天然气利用问题的唯一大都市。2003年北京的天然气消耗量已经超过22亿立方米,早已经超过了照付不议的盈亏平衡点,但是燃气价格还是降不下来,主要原因是以燃气锅炉采暖为主的用气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冬夏峰谷差高达8倍之多。北京燃气集团早在2000年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冲破阻力积极进行分布式能源的技术尝试,并建立了自己的研究示范工程。

   为了应对北京这种不合理的用气结构,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不得不投入巨资建设地下储气库来平衡北京季节用气问题。目前为保障北京供气,除少部分由管线调峰外,主要由地下储气库进行季调峰。现有地下储气库能力为:有效工作气量16亿方。2003年地下储气库注气量7.94亿方,采气量6.64亿。每立方米地下储气库库容的投资高达1.5元,每运行一个立方米天然气的成本高达0.6元,造成经营者的巨大压力,消费者为这种不合理的使用方式直接增加了负担。不合理的用气结构使天然气生产基地、长输管道和城市管网的利用率被大幅度降低,运行成本大幅度增加。居民用气从每立方米1.4元增加到目前的1.9元,供暖燃气价格为1.8元,商业达到2.4元。即便如此,经营者的利润也是十分有限。

   预计2010年北京地区天然气总需求86.7亿方,其中落实的项目需求量64亿方;2015年总需求117亿方,其中落实的项目需求量86亿方,必须从陕甘宁气田建设一条年输气6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管线--陕京复线。依照目前的使用方式,需要配套一座30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总投资45亿元,与再建一条陕甘宁天然气管道的预算差不多。而且,每年需要支付18亿的地下储气库使用费用,即使复线到北京门站的价格是1元/立方米,如此一折腾也成了1.3元/立方米。如果能够合理用气,就用不着花这笔冤枉钱。

  管理的延伸

   为了应对电力的供应紧张,国家发改委和电监会联合推进了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但是在实施这项工作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实施该向工作的执行层。谁来实施,谁来执行,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用户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供电公司因为厂网分开,无需承担拉闸限电的责任,实施需求侧管理没有直接经济利益,反而会影响收益,增加麻烦;发电公司随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但电厂远离负荷中心,鞭长莫及。“执行”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现代政府有效实施管理的核心工作。再好的政策,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执行机制,就变的毫无意义,因为政策是需要人来执行和实施的。

   电力需求侧管理主要是解决合理用电的问题,通过优化用电结构,有效配置资源,以移峰填谷等手段,降低电力系统高峰时段的负荷压力,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目前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最大的问题是电力空调负荷过大,造成用电的严重不均衡性,峰谷差过大,不仅影响电网和电厂的经济效益,也大大增加了电力建设的投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安全和运行管理问题。

   2003年全国有19个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问题,2004年电荒进一步扩展到24个省市,近日连北京市政府也不得不宣布,实行大规模的企业轮休,停产避峰。今年北京预计电力负荷将达到950万千瓦,而从华北电力集团能够分配的负荷仅仅830万千瓦,缺口高达120万千瓦,尽管最终东挪西借的又解决了一部分,但北京将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全国拉闸限电的大军。

   2003年北京夏季最大负荷为833万千瓦,其中40%为电力空调的负荷,因为工业项目增加有限,预计今年的电力空调比例将会更高。为了保障北京的电空调,山西、河北的老百姓被拉闸限电点蜡烛,已经到了引起公愤的程度,一边放着大量的夏季天然气资源用不上,一边拉闸限电,让农民点着蜡烛来承担我们愚蠢的代价。

   实际上,不仅仅是电力需要加强需求侧管理,燃气行业也需要进行行之有效的需求侧管理,才能提高燃气行业的系统效率,提高燃气企业的经济效益。

   电力的高峰出现在夏季,而燃气的高峰出现在冬季,可见应该对电力和燃气进行协同优化,利用夏季燃气低谷富余的大量资源来消除夏季的电力的高峰,利用发电的余热来削减冬季燃气采暖的高峰,取长补短,惠及双方。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分布式能源技术是有效实现燃气与电力取长补短协同优化的关键技术,是需求侧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核心。它不单对电力和燃气公司有利,项目的经营者和相关能源的消费者都可以因此得到实惠,社会也会为此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能源需求侧管理”。而实施该项工作的执行机构不仅仅局限在电力系统,燃气企业与其他经营者和投资者,以及受益的消费者都可参与和实施该项管理。因为,参与者可以从中分享到丰厚的节能效益所产生的巨大利润。

  服务的延伸

   燃气公司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服务型企业,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管制和垄断经营使其形象和观念发生了异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业往往处于市场的前缘和高端,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应该使燃气企业重归服务行业,重新建立现代服务系统,树立现代服务意识,组织现代服务团队,寻求现代服务的增值利润。

   为什么这里强调的是“现代”的服务,实际上,信息时代的服务理念与我们传统的服务意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质的变化。传统的服务无非是“文明用语”、“微笑服务”、“为用户排忧解难”等等,强调人的因素。这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落后的服务观念。在信息社会,服务更加强调技术的解决方案,只要我们有意识去寻求服务的增值利润,信息技术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信息化可以将人的影响和风险降低,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便捷有效的网上查询或电话语音查询系统,就再也用不着担心服务人员态度不好得罪顾客;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手机短信与用户建立沟通,我们可以使缴费和服务更加透明有效;如果我们建立网上报装审批系统,客户就用不着四处托人行贿来保障工期。现代服务更多地依靠新技术来对传统资源整合与优化。

   我们上面讨论过的能源需求侧管理所需要建立的“执行”体系就是一个服务体系,燃气公司的管理和服务系统实际上已经深入到用户,目前只是需要使这些体系具有更强的多元化的执行能力,需要有效整合其他能源供应与需求,例如电力和热力,需要采用相应的新技术。

   中国绝大部分的用户侧能源设施掌握在缺乏能源技术知识的人员手中,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能源知识,缺乏对先进技术的了解,才使中国成为世界能耗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的GDP产出能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德国的7.7倍,美国的4.3倍。“我们的落后是因为我们无知”。我们不能指望用户锅炉工在一夜之间能够掌握如此复杂的能源专业知识,了解诸多的技术和设备的特性与功能。但是,我们何以建立一个专家系统去接管用户手中的能源设施,以服务的姿态,通过有效的技术改造和先进的管理,在保证用户能源需求不受影响的同时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增加投资者与用户双边的效益。让能源设施掌握在专家手里,再进行供需整合优化。在节能技术改造与经营作为一种服务去经营。

   世界银行在中国大力推进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机制,就是通过与用户确定合同,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目的,技术提供者利用节能所省出的费用回收投资。让专家直接管理用户的能源设施,一劳永逸地改造他们落后的技术设备和低效的管理系统。

   燃气公司在此具有捷足先登的优势,其实他们已经跨入用户的门槛,下面要做的只是再迈出另一只脚。燃气公司要参与用户的合同能源管理比现有的机制更加有效。参与的直接动力是:可以获得一个更加合理稳定的气源。间接动力是:可以将资产延伸的更远,使资产更加具有增值性。在执行合同能源管理中,最大的障碍是诚信环境,技术投资者担心用户不遵守合同,而燃气公司则用不着为此担心,因为燃气公司控制着资源,除非用户改用更加昂贵的电力,以及LPG、LNG和CNG之类的燃料。

   要想实现这些能源服务,并让其产生增值利润,就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能源服务公司。能源服务公司(ESCO)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能源管理服务模式,建立它的目的是以服务的姿态,交易的模式帮助用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代价。终端用户的能源专家只能服务于用户自己的能源系统,单调而又一成不变的系统无法保持他们的知识更新与技术流动。而能源服务公司的专家系统可以支持数十甚至数百个用户能源系统,这种工作本身就可以保持信息和知识的快速流动。专业的队伍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使他们从设备和技术供应商那里以更优惠的价格批发设备和技术,达到“压扁中间层”的目的,避免人人吃回扣的难题,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发展能源服务公司可以对纵向的行业分工,进行横向的协同优化。能源服务公司不仅可以服务于燃气企业,也可以服务于电力企业、热力企业,甚至环保行业和金融机构,是整合资源的最佳组织形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执行单元。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数以万计的能源服务公司,而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依赖于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速度。

   信息时代的服务业,更重要的是一个标准建立,是一个能够深入用户的信息系统的建立,这一系统将辅助支持其他传统系统的运营管理。而谁捷足先登,谁就有可能建立这一“系统”,拥有这一“标准”。拥有系统和标准的企业将可能成为“微软”,而不拥有系统和标准的企业也许只能开个“网吧”。这就是人们所说得“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出苦力。”

   燃气企业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握先机,建立自己的能源服务公司体系,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站稳基础,夺取新市场的制高点。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