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中国燃气收购一案犹如一颗顽石投入城市燃气市场,此后该事态的发展,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自2011年12月该收购案启动至今,由于收购价格的分歧,中国石化及新奥能源与中国燃气间的收购博弈战仍在继续。
2011年12月13日新奥与中石化双双发出的公告表示:将拟用约167亿港元的现金,以每股3.5港元的价格向中燃发起要约收购,收购中燃已发行股本中所有发行在外的股份及注销所有未行使的股份期权。
消息一经传出,新奥能源及中石化股价一路走红。次日,经历高管内斗风波之苦的中燃对收购作出回应,明确拒绝了此次收购:新奥与中石化提出的要约“完全未获邀请;属机会主义性质;未能反映公司的基本价值”。
随后,中燃员工抵制收购案,2012年2月3日,中燃发布公告称,近4000名员工联合发函表示担忧新奥及中石化的收购要约对本公司业务、行业竞争及发展存在潜在不利影响,并表明员工相信现任管理层是日后有效管理公司的最佳选择。
3月19日新奥燃气及中石化公布,由于商务部就两家公司提出全面收购中国燃气的反垄断审查目前仍未完成,第二度押后发出正式收购通函截止日期,将日期延至5月15日。4月30日,中国石化及新奥能源表示,商务部仍在审查他们对中国燃气的联合收购申请,因此他们将最终截止日期延长至7月6日,这意味着收购将进一步的延长时间。
而在资本市场上,中国燃气对收购一事也采取了强烈举措,自新奥发布收购公告后,中燃部分股东不断增持股份,其中富地石油(Fortune Oil PLC)与韩国SK集团超过15次增持中燃,股价从收购前的2.8港元升至3.69港元,超过了新奥及中石化方面3.5港元的收购要约价,欲以此抵抗此次收购行为。据港交所资料,4月24日,中国燃气获富地石油增持,后者以每股3.782港元,增持3565万股,持股比例由11.49%增至12.30%.由此收购金额成为三方争议的焦点。
中国燃气内部矛盾叠出,员工的联合反对意味着中石化和新奥能源对中国燃气的收购遭到来自股东、管理层、员工的全方位反对,这使得收购成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新奥和中石化则不愿提出更高报价,造成收购资本增加,加大收购风险。称当前报价体现市场价值。更希望能通过“理性沟通来促进双方达成共识。”
城市燃气业务作为一项新型产业,成为近年来资本投资的重点领域,竞争加剧,群雄并起。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相比,我国城市燃气业务刚刚起步。由于其具有区域垄断性、收益稳定性、良好的成长性等特点,使各路资本都看好这一市场,加速了行业的发展,城市燃气市场存在天然垄断的属性,一个公司在某一地区布局之后,其他公司便很难“插足”进行“重复建设”。这种零和的竞争模式,曾让中国燃气市场硝烟四起,新奥能源与中石油旗下昆仑燃气之间的关系,就曾一度被外界形容为剑拔弩张。
这场收购战关乎中国天然气市场分布格局,事态仍在发展之中,中国燃气是接受收购还是继续谋求独立发展,这不光由中燃管理层主观来决定,也会由广大的投资者的最终意愿来决定。并购是市场化的操作,最终会体现投资者的真实意愿,会是市场化的选择。假如这次收购不成功股价肯定会下跌。如果并购成功,通过整合资源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两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形成多赢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