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财经 » 燃气行业研究 » 正文

内陆LNG项目在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角色

日期:2008-01-31    来源:中燃网  作者:中燃网

国际燃气网

2008
01/31
13:2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LNG 中国 天然气

    1 前言
    为了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最近,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发改能源,[2007]2155号文)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天然气下游利用领域。该政策除了将天然气利用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还明确禁止以大、中型气田所产天然气为原料建设LNG项目。为此,本文结合天然气利用政策,借鉴了国外利用内陆LNG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的一些经验,来探讨内陆LNG如何在配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支持天然气行业的发展。
2 中国天然气行业概况
近2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5%,2010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4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人口集中在城市生活,从而为中国城市燃气行业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预计到2020年,天然气的消费量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也将由目前的3%上升到8%甚至10%。利用清洁的天然气作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不仅可以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国家发改委在《天然气利用政策》中提出了天然气优先用于城市燃气的基本原则。
    尽管我国的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30万亿m3,但大都集中在中西部等周边地区,仅塔里木、四川、陕甘宁、准噶尔、柴达木、松辽等6大富气盆地就占中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二。这些气源所在地与位于沿海及华中地区的城市燃气需求所在地有着较大距离,因此,我国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天然气气田,铺设输气管线,将分布在陕甘宁、四川和新疆的天然气资源与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连接起来。同时,沿海城市也在计划大规模进口LNG。中国的天然气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此外,国际油价持续高涨。一方面,使得天然气的价格优势更显突出,拉动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高涨的油价也促使国际LNG供应商提高了供应价,使得我国在购买进口LNG的谈判遇上困难,使十五期间提出的多个沿海进口LNG项目短期内无法落实。由于强劲的天然气需求增长未能得到足够的进口气源的满足,天然气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步加深。而目前我国自产的天然气,主要是依靠有限的几条长输管线输送,除了存在巨大的供气安全隐患外,还暴露了长输管线季节调峰能力差的问题。故此,国家发改委最近出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把城市燃气的采暖用气及工业燃料用气定为允许类而不是包括在优先类之内,相信是与目前长输管线季节调峰能力差有关。
    事实上过去几年来,全国各地冬季天然气市场经常呈现供不应求局面,使不少城市燃气公司不得不自我限制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以避免冬天断供的风险。而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用气客户能够并且愿意负担价格较高的季节调峰气源,就促使中原油田等公司上马内陆LNG项目,也引发了远在新疆的广汇公司建设大型的内陆LNG项目。中原油田及新疆广汇的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城市燃气市场对LNG作为季节调峰气源的需要。
3 美国内陆LNG项目概况介绍
    季节调峰问题与LNG的发展历史有着密切关系。很多人知道全球第一批船运LNG是发生在1959年,但全球第一座LNG生产厂却早在1941年就已经投产。当年,美国克利夫兰的燃气公司为了解决季节调峰问题,把非高峰时段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天然气液化成LNG并加以储存,用气高峰时段再气化作为补充气源。由于天然气液化成液体时体积减少600倍,储存非常方便;而且将LNG从储罐导出再气化的效率又高速度又快,因此克利夫的内陆LNG调峰方式在美国各地不断发展。
    时至今日,美国已经建成了近100座此类内陆LNG调峰设施,总储量约24亿m3天然气。2002年数据显示,从美国各地的内陆LNG储存站输出的LNG总量约12亿m3天然气。这些内陆LNG设施一般是在用气城市附近地区建设并与当地城市燃气公司的输气管道联网;它们当中也有一些只有LNG储存装置而没有液化设施,完全依靠槽车来周转LNG的。这些以调峰为目的的内陆LNG设施。对于管道输送能力不足而又缺乏地下储气库的美国东北部地区,起了重要的保供作用。
    实际上,美国除了内陆LNG设施外,还依靠地下储气库来进行季节调峰。地下储气库是以压缩天然气方式进行储存,储存量巨大,它们除了做为主要调峰气源外还是重要的事故备用气源。以整个冬季的总体输出量计算,地下储气库的季节调峰量是远大于内陆LNG设施的。但由于地下储气库注采气速度很难做大幅度的调整,而且出气速度很大程度是受到储气库内剩余储量影响,因而它是要配合内陆LNG设施才能有效应对波动频率较高的需求变化。此外,在用气需求大的城市附近能否建设地下气库,跟实际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相反,在地上建设内陆LNG设施则有较大的选择度,而且LNG调峰设施能根据需求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因此,内陆LNG设施在美国的天然气产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目前美国约有400座使用中的天然气储气库以及近100座内陆LNG设施,有了这些调峰手段,用户就可以在天然气长输管线基本供应量外随时获得按需求波动的调峰供应量,这样既能满足用户们起伏变化的需求,又能使天然气长输管线得到较高的容量利用率,从而达致理想的投资效益比。
    4 我国内陆LNG项目的角色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应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作为长远能源策略;而为了满足城镇现代化需要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发改委提出把清洁环保的天然气优先用于城市燃气是非常明智且具有远见的。而对于2155号文件中未能把采暖用气和工业燃料用气也纳入优先类,我们认为此分类在日后天然气供需形势得到缓和时,可作适时调整以确保我国天然气市场健康发展。总结实践经验,过去几年冬季天然气供需的紧张形势,暴露出我国天然气供需布局不理想的问题,即:单靠长输管线不足以应对东部地区城市燃气季节调峰需求。换句话说,单靠长输管线作季节调峰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合目前的用气形势,并将会阻碍我国整个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即使日后更多的西部天然气经长输管道输送到沿海省份,但若季节调峰手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冬季还是会出现“气荒”。季节调峰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谈到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天然气输气管网密度远比美国低、气源距离市场远、发展地下储气库的地理条件也没有美国情况理想等事实,因此我国可能更需要依靠内陆LNG作为季节调峰气源。尽管生产LNG所用的天然气可以来自管道,但我国的天然气管网密度不如美国,因此我们应更多考虑长输管线以外的气源。所谓长输管线以外的气源,包括没有计划设置外输管线的气田,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储量丰富,前景看好的煤层气。
    当前,国家发改委出于保持天然气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战略考虑,明确禁止以大、中型气田所产天然气为原料建设LNG项目。事实上,目前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内陆LNG项目,耗用了较多能源才能把LNG产出运输到沿海地区,从能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并不科学。但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市场手段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国内井口气价逐步与国际气价接轨是必然趋势,而内陆LNG本来就涉及把天然气液化及再气化的额外费用,若再涉及高昂的长途运输费用,那么利用内陆LNG来与其他替代能源竞争常规气源地位的业务模式将无利可图,即使政府不禁止,企业也不愿意继续经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若内陆LNG主要是作为常规管道天然气的季节调峰及补充气源,为终端客户减少停气的影响、为天然气的中下游企业提高管线的容量利用率,这不单对于缓解我国天然气供求矛盾及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亦使其在客户端的价格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因此。国家不宜禁止内陆LNG的发展而应允许它在市场机制下稳健成长。若项目是涉及煤层气利用的,则更应考虑提供政策扶持。
    5 结语
    国家应继续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为大方向,在努力开发本土气源和引进海外气源作为常规气源以满足基荷需求的同时,也应当支持季节补充气源产业的发展。因为有效使用季节调峰气源,不仅能够扫除目前冬季“气荒’,这一市场压抑因素,还能够大大提高天然气基建设施的投资利用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于我国在建造地下储气库的地理条件不尽如人意,因此内陆LNG是最能配合我国国情的季节调峰手段之一。
    目前,天然气利用政策禁止了以大、中型气田所产天然气为原料建设LNG项目。但当时机成熟时,政府是应对天然气气田建设LNG项目持较开放态度;并应对以季节调峰气源定位的内陆LNG项目,尤其是涉及煤层气利用的项目提供支持政策。因为,有效合理的利用内陆LNG作为季节调峰气源既能提高我国能源利用率,又能帮助天然气市场缓解冬季供需矛盾,更可以提升包括长输管线在内的整条天然气产业链的供应能力及经济效益。至于谁来建造经营LNG储存气化设施,我们认为除了城市燃气公司外,各地的省天然气公司也应积极参与。城市燃气公司与省天然气公司的合作,将有利于构建完整有效的地区性天然气输气、储气、配气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天然气产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