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内产能扩张几乎为零,几年前还深陷困境,如今,美国石化业已“满血归来”,为其“加血”的正是美国页岩气繁荣带来的低气价。但几家欢喜几家愁,美国石化业的强势归来也挤占了欧洲同行的生存空间,继炼油业之后,欧洲的石化业或将沦为美国廉价天然气的又一个牺牲品。
美国竞争来势汹汹
页岩油气的开发为美国炼油业提供了廉价的燃料和原料,美国天然气价格约为欧洲售价的1/3。在其冲击下,2008年以来,欧洲的炼油厂纷纷倒闭或者削减产能。同样的命运或将在欧洲石化业身上重演。
页岩气开发大幅提高了美国的天然气产量,而天然气是石化工业制造塑料和其他基本工业产品的核心原料。天然气开采同时会产生多种天然气凝析液,如乙烷、丙烷、丁烷等重要的石化原料。
欧洲和亚洲多用石脑油、燃料油生产乙烯、芳烃类化工产品;而在北美多用更廉价的天然气为原料。总部位于巴黎的信贷保险公司Euler Hermes发布数据称,欧洲石化业70%的乙烯都以石脑油为原料,而美国85%的乙烯由乙烷制备而成。相比之下,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比传统的石脑油裂解方法成本低38%。
面对如此大好发展机遇,美国的能源及化工企业如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陶氏化学、利安德巴塞尔纷纷出手,豪掷数十亿美元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建乙烷裂解装置。
2008年时,美国化学理事会的成员几乎看不到任何新投资。页岩气产量激增后,美国化学理事会列出了110多个新的投资项目,价值超过770亿美元。仅在今年9月10月,美国就新公布了13个石化项目。
美国石化业的目标是,未来几年内将美国打造成全球主要石化产品出口国。可以预见,2-3年后,当美国这些新项目上线后,欧洲石化业的日子将更加难过。
美国石化生产商占尽成本优势,乙烯在美国每吨仅500美元,而在欧洲价格高达1200美元。全球领先的石油化工公司英力士集团将大部分业务布局在欧洲。该集团的董事之一汤姆·克罗蒂对此感慨道:“这么大的成本差对我们来说很难从其他方面弥补,未来2-3年,我们将看到更多欧洲石化厂歇业。”
实际上,英力士集团已经表示,将关闭一个设在苏格兰的以石脑油为主的压裂设备,“壮士断腕以全质”。在关闭无利可图的生产能力方面,英力士并不孤单。5月,法国油气巨头道达尔集团曾宣布,将永久关闭其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一套乙烯装置。意大利最大石油化学企业Versalis也已经关闭了其在意大利托雷斯港的一套乙烯装置。
欧洲石化业开始自救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深入虎穴。欧洲石化公司如今已经展开自我救赎。道理很简单,既然美国的原料成本低廉,那么就将大部分投资移向美国,在美国建设新的化工厂。德国巴斯夫集团就充分地利用了美国能源和原料相对低价的优势,将其在美国的一个石油脑裂解装置改装为乙烷裂解装置。
欧洲化学工业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欧洲的一些大型化学公司今年在美国的投资占比已升至25%,而4-5年前,这个比例还不超过10%。
打铁还需自身硬。欧洲石化业要继续生存,还须通过行业自身整合,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在欧洲拥有诸多业务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石化公司之一。在今年的欧洲石化协会年会上,该公司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阿尔·马迪呼吁,面对来自美国页岩气的挑战,欧洲石化部门必须做出改变,摆脱低利润的石化产品,专注利润效益高的产品才是生存之道。
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也建议,面对行业动态,欧洲生产商必须做出一系列果断的改变措施,提高生产率,改善成本。
向从事化学、材料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及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的韦伦氏集团给它的客户们支招称,欧洲大多数石化生产商已经往产业链下游移动,因此投资者应更加关注和进入以技术更新和客户为中心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