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天然气 » 天然气市场 » 正文

中国天然气市场面临新的转折

日期:2015-03-27  

国际燃气网

2015
03/27
13:5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天然气市场 天然气

2000-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从245亿立方米增至168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高达16.0%,远高于同期GDP增速(10.0%)和能源消费总量增速(7.6%)。然而随着内外部市场环境的转变,中国天然气市场即将迎来新的转折,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测试。

一、天然气需求增长的驱动力正在改变

过去十多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储运设施不断完善和长线保持行情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天然气行情水平的提高,支持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经发生转变,来自宏观政策方面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污染治理将成为推动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

1.供应能力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

从储运角度看,正是长输天然气管网及其配套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了我国天然气消费从西部资源富集地向沿海高效市场的快速转移。从资源角度看,只有中国天然气产量的快速增长才能保障为市场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廉价资源。2000-201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从272亿立方米增至1176亿立方米,尽管年均增速也高达11.9%,但相对需求增速而言仍然偏低。2006年5月中国首座LNG接收站在深圳大鹏投产运营,2007年我国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09年底中亚天然气管道投产,2010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破位10%;2013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增至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30%(见图1)。

2.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行情优势明显减弱

得益于中国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生产能力,我国天然气行情曾长线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但进口量的快速增长打破了既有平衡。为理顺中国天然气产销行情,缓解进口行情倒挂造成的巨额亏损、供应紧张等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3年6月启动新一轮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将行情管理由出厂环节改为门站环节,增量气与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价,存量气分步整理等,并在2014年8月再次提高非居民存量气行情。按照计划,2015年存量气与增量气行情将实现并轨。随着中国天然气行情水平不断上升,在油品质量升级和国际油价回落的背景下,天然气相对成品油的优势正逐渐减弱;同时由于与煤炭差价不断扩大,天然气在电力、化肥等行业已完全丧失竞争力。

3.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陷入疲软

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也面临着外贸增速大幅放缓、投资强度难以为继、劳力成本大幅上升、金融风险继续累积等一系列严峻测试,中国经济正进入下行换挡期,GDP增速可能总体下移至6%~7%,甚至更低的区域。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多数用气行业都面临着效益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不仅投资更换燃气设备存在困难,而且对用气成本的波动也更加敏感,导致用户煤改气、油改气的意愿大幅减弱;加上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落后产能的大规模淘汰,都对中国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造成了明显抑制。从现有的情况看,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很可能创十年来的新的低点,降至两位数以下的水平。

4.环境污染备受关注,能源结构优化将成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全国大范围出现的继续雾霾天气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则把天然气利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特别要求京津冀区间城市建成区、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区间要加快现有工业企业燃煤设施天然气替代步伐;到2017年,基本完成燃煤锅炉、工业窑炉、自备燃煤电站的天然气替代改造任务。在经济增速放缓、行情优势减弱、市场需求疲软等诸多不利因素之外,生态环境保护将取代资源和行情成为未来推动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二、中国天然气市场供需形势将发生逆转

受经济、行情等种种负面因素影响,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将不会像此前预测期望的一样看好;而随着天然气进口管道、LNG接收站的陆续投产和已签署长线贸易合同的陆续履约,十三五期间我国天然气市场可能由长线面临的供需紧张向供需宽松形势转变,同时存在供应能力过剩的风险。

1.需求增速将明显放缓

典型国家的经验表明,天然气市场发展普通经历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发展阶段最长可继续近30年。2000-2013年,天然气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2%上升至5.7%,但仍远低于世界(23.7%)和亚洲(1 1.2%)的平均水平;另外作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我国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仅为123立方米/人,远低于全球平均452立方米/人的水平,更不及OECD国家1265立方米/人,因此未来我国天然气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基准情景下,2015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增至2018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2985亿立方米,2013-2020年年均增长8.6%,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同期GDP增速。高情景和低情景下,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分别为2690亿立方米和3337亿立方米。

2.供应能力面临过剩风险

国家发展改革委早在2012年12月印发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曾提出2015年国产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760亿立方米左右,进口天然气量约93 5亿立方米的目标。2014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和环保部联合印发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了2015年全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2500亿立方米,2017年达到3300亿立方米的目标;201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更是提出了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的目标。结合我们的需求分析结果,若执政党规划目标真正实现,中国天然气市场将出现严重的资源过剩问题。

三、天然气行业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和严峻测试

当前中国外天然气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市场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在需求、供应、行情、贸易、政策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天然气行业的健康继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测试。

1.中国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料将2015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达到2300亿立方米,《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以此为基准,未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至少需要年均增长300亿立方米才能满足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而2000-2013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量仅为110亿立方米,其中2011年达到最高记录也没超过230亿立方米。结合国外经验和中国现状,实现规划目标的难度很大,未来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在于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煤改气和交通领域用气的大规模发展,但目前这些都严重受制于中国的能源行情体系。如何制定合理的行情和政策以维护需求与供应(特别是进口资源)的平衡关系,正考验着执政党的决心和智慧。

2.进口天然气资源的不确定性

十三五期间中亚D线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将陆续投产,届时我国管道气的进口能力将增至1350亿立方米/年,但目前看中缅和中亚管道的上游开发情况明显不及预测期望,西方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也增大了中俄管道的风险,料将2020年进口管道气数量仅能达到800亿立方米左右。进口LNG方面,根据各公司已经参与的项目也许签署的协议,2020年长线贸易合同数量将超过4900万吨(约合687亿立方米),但受市场需求疲软、投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个别项目已经面临推迟甚至取消的风险,如国内石油和壳牌联合收购的澳大利亚Arrow煤层气项目基本被放弃,国内石化参与的加拿大西北太平洋项目在当地执政党增税的压力下威胁要取消,国内海油参与的莫桑比克项目也把最终投资决策时间延长到2017年。

3.国产天然气供应的不确定性

2000-2013年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70亿立方米左右,照此推算2015年产量约为1320亿立方米,2020年接近1700亿立方米。在中国常规天然气生产保持平稳、难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要实现中国天然气供应能力超过4000亿立方米的目标,必须更多的依靠非常规天然气和煤制气。然而,由于需要巨额投资和较长的成本回收期,加上技术上也未完全成熟,以及受地理条件限制、遭遇水资源和环境约束等,页岩气在国内的未来发展存在很大变数。十五末期核准的四个煤制气项目产能合计150亿立方米/年,目前只有2个项目各投产1条生产线(合计能力27亿立方米/年),且问题不断。由于巨额亏损和环境污染,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2014年7月正式决定放弃煤化工业务。

4.中国供需不均衡带来的测试

由于未来我国天然气市场在供应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性,皆有可能导致供需失衡问题,目前来看需求侧面临的困难要相对更大。过去由于行情机制的问题,当资源供不应求时上游往往采用限制供应的方式平衡市场,尽管简单粗暴,但却十分有效;未来在资源供过于求的状态下,市场机制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主导作用,消费者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届时天然气市场甚至可能会出现类似成品油市场的行情不到位的现象。特别是进口天然气行情本无优势,签署的又都是照付不议合同,即便资源过剩也只能先高价进口后低价销售,不仅加剧进口亏损,还将拉低中国市场的整体行情水平,挤占国产气份额,压缩其利润空间,进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