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一场冷雨将乌鲁木齐带进冬天。家住米东区博瑞新村的孙波并没有感受到寒意,天然气烧的地暖让屋里温暖如春。用了几年的暖气,他一直有个疑问,这气从哪里来?
7个月前的3月23日,米东区。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二合成车间工艺四班班长邓剑锋看着安静的车间,充满疑惑。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二化肥装置一直停产,原料气到哪儿去了?
肚皮不饱,保供民用
他俩的疑问其实有一个共同答案:乌石化压减大部分原料气,保证米东区居民冬季取暖。根据测算,2013年开始,连续两年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化肥装置停掉2.4552亿立方米天然气,保证煤改气后的米东民用供暖。
这对30万米东百姓而言,意味着可以暖暖和和地过个冬天。而对拥有两套化肥装置的乌石化而言,意味着一套装置停产、另一套装置只能“吃”上正常状态下1/3的天然气。
炼化装置不管是否满负荷运行,都得投入同样能耗。换句话说,如果装置“吃不饱”,能耗产出比越高,亏得越多。
然而,乌石化二化肥装置不但没有亏损,而且“饿着肚子”唱响中国炼化行业逆市创效的“好声音”。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二化肥装置已实现180天连续运行A级记录,创造效益3.3亿元,综合能耗率每吨30.3吉焦。
乌石化是如何做到的?
冬季攻坚,节能降耗
对于这个问题,乌石化化肥厂厂长田宗浩说:“我们打好两场战役,一场是冬季攻坚战,一场是日常防御战。”
冬季攻坚战的重点是节能降耗。北方冬季寒冷,温度都在冰点以下,装置即使不生产也需要为设备、管线伴热,防止设备腐蚀、冻裂,确保开工后装置保持良好性能。这样做,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去年冬天,乌石化化肥厂面对原料气减少、可能亏损的严峻现实,在生存高压下想出了一个办法:对停产的化肥一化肥装置生产氮气加热,替代伴热液体,完成设备冬防。这样既让没活干的一化肥装置有事情做,又让主力装置保持“体能”和“活力”,还减少了大量能耗。数据显示,化肥厂2014年综合能耗仅为677.13千克标油/吨氨,远低于目前国内化肥行业氨厂957千克标油/吨氨的综合能耗。
“这个开创性方案,让不少专家和领导为我们点赞,还希望我们总结推广。”乌石化化肥厂总工程师孔晨晖说,“热氮置换让二化肥装置冬防比上一年同期节能折7245吨标煤。”
日常防御,两手训练
攻坚不易,防御更难。在乌石化,防御主要是日常管理。“日常的安全管理、节能降耗、隐患排查……需要注意的环节太多,不要说效益,只要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孔晨晖说,“行业里这样的反面教材不少,去年国内某化肥厂就因一个小环节的疏忽而出了岔子。”
乌石化的打法是通过自创的小指标劳动竞赛、应急桌面推演两手训练员工技能,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二合成车间围绕生产经营等内容设置氨产量、能耗等指标,鼓励员工组团参赛。后进班工艺五班把小指标劳动竞赛引入到班组,今年6月甩掉“差生”帽子,拿到了第一。“只要用心我们同样可以拿第一。”工艺五班班长沈景华说。
熟悉炼化的人都知道,装置跟人一样,也会出现心肌梗死等急性病,岗位员工必须像医生一样及时发现并进行急救。二合成车间就利用桌面推演提升员工实战技能,每天白班班后利用15分钟时间进行演练学习。
去年4月16日22时许,二化肥装置突然发生包括照明在内的全面停电。工艺四班迅疾行动,对系统紧急做主停车处理,并高效有序组织应急处理,确保各设备安全平稳停下来。“这么稳妥地处理,就靠我们平时的桌面推演。”邓剑锋说。
10月28日,雨中的米东,气温降到零度以下。孙波看着雨水纷飞,心底不由涌起一缕诗意。他忘了一直萦绕的“气从哪里来的”问题。而在几公里之外,邓剑锋瞅着坠落的冷雨,“气到哪里去”的疑问又增添了一层:变冷了,是不是意味着二化肥装置的原料气又要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