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燃气聚焦 » 正文

油价十问⑧:低油价催生油气并购潮?

日期:2016-05-31    来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国际燃气网

2016
05/31
09:0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油气 油价 石油

  

    本月初,据媒体报道,由于反垄断机构的反对,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宣布放弃高达346亿美元的合并交易。历时18个月,油服业老二与老三发起的大并购曾让市场为之一振,却黯然收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轮油价波动周期与以往不同,低油价下油气并购交易活动欲振乏力。
 
  不过,目前油价已从今年年初每桶不足30美元回升至近50美元。结合油价触底反弹的势头越明显、油气并购交易越活跃的行业规律来看,新一轮油气并购潮的大幕是否即将开启呢?
 
  低油价是否一定催生并购潮?
 
  回顾历史,每一次油价大幅下跌之后往往伴随着行业重组整合和企业大并购。近30年,石油市场经历了1986年、1998年、2008年和2014年的四轮油价暴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几乎都是这期间并购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石油价格处于疲软和下降的状况,油气交易市场涌现了以北美为中心的并购潮,比如德士古收购格蒂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被雪佛龙兼并。石油公司强强联合,积极扩张。
 
  1998年,油价跌至每桶10美元。在市场一片哀鸣中,国际大石油公司引领的“重量级”大并购登场,形成了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雪佛龙、康菲等石油巨头,主导着世界油气工业的格局变迁。
 
  近一轮比较集中的并购活动出现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至2013年。在油气交易市场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调整战略、收缩产业链、剥离非核心资产,正处于规模扩张起步阶段的国家石油公司则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大量购进海外资产。
 
  由此不难看出,低油价容易促成油气并购交易。因为,面临经营困境的石油公司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获得现金流,剥离非核心资产提高投资回报率;而手头宽裕的企业及金融资本,往往利用低油价契机,以更便宜的价格收购更多的资产,迅速做大规模。
 
  那么,低油价是否一定催生并购潮呢?
 
  其实未必。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低油价并非油气并购交易的必要因素。上世纪80年代初涌现并购潮,主要是因为资源国的国有化运动使得石油公司失去大量区块、资源,当时盛行的石油峰值论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行业恐慌,石油公司从而期望通过并购获得资源、占领市场。而90年代末,油价持续低迷让石油公司经营难以维持,只能“抱团取暖”,实施大规模并购以降低成本、建立优势。另外,当时油价最低只有每桶10美元,几乎没有再下降的空间,石油市场复苏在望。
[pagebreak]
 
  本轮低油价下油气并购活动为何疲软?
 
  反观本轮油价波动,自2014年年中油价大幅下跌以来,国际油气资产交易量大幅降低。特别是2015年,全年只发生交易290笔,达成交易额1820亿美元,比上年分别下降39%和27%,创近7年新低。其间,虽然也出现了西班牙雷普索尔收购加拿大塔里斯曼、壳牌收购BG等超大规模的公司并购交易,但离并购潮还相距甚远。
 
  从市场形势来看,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分析,并购市场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环境下买卖双方对资产价格的分歧大,交易难以成功。买方希望买到廉价资产,但卖方对未来油价上升有信心,不愿低价出售,难以达成一致。此外,在收购方式上,由于资金缺乏,有些公司提出的换股收购方式不被卖方接受,也导致了交易失败。
 
  行业经验表明,低油价下买来的油气资产并非稳赚不赔,也不是所有投资者都选择趁价格低点抄底。“买涨不买跌”,之前跌跌不休的油价连连击破人们心理底线,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当前油价有所反弹,但市场前景不明朗、现金流吃紧,石油公司投资决策自然更加谨慎。
 
  交易意愿也不能忽视。上述分析人士表示,历史上油气大规模并购主要由跨国石油公司巨头引领。目前,这些巨头们体量已经很大了,规模边际效应不大,如果贸然发起大规模并购,反而会大幅提升成本。而亚洲国家石油公司当前更多在考虑如何消化高油价时期买进的资产,再加上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压力,所以也相对缺乏发起大规模并购的动力。
 
  相反,北美是油气并购交易中的亮点。据统计,2015年北美油气并购交易数量198笔,占全球总交易数量的69%;交易金额超过622亿美元,占全球总交易额的34%。由于对资源、规模的渴望,且依托于北美交易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便利,北美大中型独立公司表现活跃。不过,限于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他们也难以产生大体量的并购。
 
  低油价下如何理性看待企业并购?
 
  一般而言,买卖能否达成,除了要看价格是否合适,更要考虑双方的需求。同样,石油公司在低油价下开展并购交易,除了看成本,更要考虑能否通过并购建立良好的资产组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换句话说,油气并购交易,与油价涨跌不无关系,但更多地与企业对未来市场走势和行业格局的判断有关。
 
  以壳牌成功并购BG为例。此前,对于这桩“超级并购”,业内普遍认为,如果油价持续低迷,BG或将成为壳牌的“烫手山芋”,但从长远来看,积极影响不少:通过收购,壳牌的油气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低油价时期因为勘探投资下降造成的上游资源接替不足。更值得注意的是,壳牌看中BG,除了深海油气业务和LNG业务的发展需要之外,或许还有保持北美页岩气业务份额的考虑。而深水、液化天然气、非常规正是化石能源重要的发展方向。
 
  当前,油价波动反映了市场资源重组和利益博弈,带动国际石油公司发展战略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注重价值增长,经营策略从“规模优先”转向“成本优先”。作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后来者,中国石油公司同样面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和油价低迷的挑战,更应该胸怀全球,目光长远,关注石油行业的变化趋势,借鉴国际先进同行的应对策略,在发展中把握好规模、产量与效益的关系,寻求短期效益和长远发展的平衡。
 
  有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主导能源的格局不会变,世界能源从高碳向低碳、从常规向非常规发展的长期趋势不会变,全球油气供应端中长期偏紧的态势不会变。这都决定了未来油价终将回归合理区间,石油行业前景依然光明。而立足当前,中国石油公司应该积极抓住本轮低油价下石油市场“淘金”的机会,有买有卖、有进有退地优化资产结构,构建高质量资产组合,为未来谋篇布局。
 
  究其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石油公司生产经营必须重视油价,不能迷信油价;投资决策必须研究市场,不能盲从市场。在预测油价是否触底反弹、并购窗口期何时开启时,探讨如何在市场大变革、大调整中把握行业规律,保持战略定力,以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或许是更重要的问题。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