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押金就能免费置换安全的气瓶了,这下安心多了。”家住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张先生告诉中国质量报记者,前不久,他发现家里的气瓶有阀门轻微漏气的情况,送去检测才发现,气瓶不仅漏气,而且还是过期报废的。“家里放了个‘炸弹’我们居然都没发觉!”感到后怕的张先生表示,通过参加村委会组织的气瓶置换活动,目前他已经免费领到了合格气瓶。
烟台市质监局局长刘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治理之前,初步测算烟台6个区各类
液化气瓶用户超过20万户,按一户一瓶测算,在用气瓶约20余万只,全市范围内在用的
液化石油气钢瓶保守预计不低于200万只。从充装现场抽查情况来看,报废气瓶约占充装气瓶的50%以上,这一数字触目惊心。”刘森介绍说,液化气瓶绝大多数为用户自有产权,用户自我更新意愿低,主动送检意识差,政府部门监管难度大,如此种种制约了液化石油气行业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最大限度地排除安全隐患?2014年初,烟台市质监局在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向该市安委会汇报,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将社会上市民手中的气瓶产权转移到充装单位手中,同时采用智能瓶阀和配套充装系统,建立充装记录信息平台,从技术上防范充装非自有气瓶的现象。
为此,烟台市质监局建议市政府出台对废旧液化石油气钢瓶置换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的政策,通过经济而非行政强制的手段引导广大居民主动将家里的废旧钢瓶置换出来,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最终,该市明确了由市财政和区县级财政拿出安全专项资金实行补贴的政策,由质监局牵头,城管、安监等部门密切配合,确认具体承办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单位,在全市全面开展废旧液化石油气钢瓶置换报废工作,通过置换将液化石油气钢瓶产权转移到充装单位,每只钢瓶政府补贴40元。液化石油气钢瓶的整治由单一部门行为转变成政府行为,为液化石油气钢瓶的整治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有了政策保障,烟台市质监局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该局会同城管局、安监局确定废旧钢瓶置换承办单位,指导县市局结合地方实际确定承办单位,同时把好财政资金使用关。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大力开展宣讲培训,并联合各有关部门对非法经营点进行联合查处,逐步形成整治合力。他们指导县市区局将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乡镇街道,建立网格化实名制监管,对县市区无证充装站的取缔、气瓶检验站建设、财政补贴落实等进展情况进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全面展开。
“政府优惠政策的激励,部门强有力工作的鼓舞,使得相关企业认识到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充装气瓶的安全性,规避自身风险,还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客户数量,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刘森介绍说,相关企业积极进行设备升级改造落实固定充装制度,通过气瓶更换色标、瓶阀与瓶体连接采用反向螺纹、防拆装等措施,防止气瓶流失,利用智能阀的电子芯片和加设二维码,建立了气瓶管理平台,逐步消除了低价竞争现象,主体责任得到全面落实。
为推动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对完成置换符合报废要求的废旧钢瓶,烟台市质监局要求企业在完成置换或焚烧后,实行压扁报废或直接解体,并安排专人现场监督,防止报废气瓶回流;他们还要求企业完善气瓶台账及档案,加快气瓶登记进度,实行“一站一瓶”管理制度;并在采用智能阀的基础上,推广液化石油气钢瓶管理平台更新升级,从技术上杜绝充装非自有气瓶和不合格气瓶的行为。
据统计,一年多来,该市共报废置换废旧液化石油气钢瓶63万多只,充装非自有气瓶、报废气瓶、超期未检气瓶的现象有了极大改观,液化石油气钢瓶的安全管理呈现可喜局面。“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加大对违法充装非自有气瓶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疏堵结合,使固定充装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督促县市区政府适当延长补贴政策,加大气瓶安全的宣传力度,尽量使社会上的废旧石油气钢瓶置换到位,做好‘拆弹’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刘森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