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气网 » 燃气行业要闻 » 国际燃气要闻 » 正文

在中缅油气管道工作的中缅青年:不同国籍相同追求

日期:2017-05-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燃气网

2017
05/31
10:58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油气管道 天然气 石油管道

   临近端午的缅甸,热得像个蒸笼。中缅油气管道缅甸段末端木姐管理处驻地,“85后”东北姑娘王荻正在忙里偷闲收拾行李。再过3天,她将和丈夫一起踏上期待已久的回国旅程。

    和王荻刚好相反,在曼德勒总部驻地,缅甸小伙张家富正准备出发去站点拍摄。即便是最近的站点,也需要在路上耗费数小时的时间。
 
    一个即将“归来”,一个“出发”,构成了在中缅油气管道工作的中缅青年的生活常态。
 
    作为中缅油气管道的一名文职人员,王荻到缅甸已经快四年了。“分离”是她与家人的常态。即便是怀孕生子,她在国内停留的最长时间也不足6个月。
 
   “我家全是老石油人,和家人长久‘异地’,对石油行业来说很正常。”5年前,这名在日本留学的女孩儿在决定进入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工作时,就已经清楚前面是条艰苦的路。
 
    王荻说,她刚到基地的时候,这里什么都没有。工作密集而琐碎,小到采购零件、准备食物,大到高层谈判、征地赔偿。不管条件如何,都要如期完成。大家常常忙完回到宿舍已是凌晨。
 
    王荻说起在一线的老公李子南,“近期,为了石油管道投产,老公他们没日没夜地干,往往一天5小时的睡眠都保障不了。”
 
   王荻说,“看着油气管道一点点‘成长’,缅甸人民和祖国人民都用上了这里的天然气,我们都觉得与有荣焉。”
 
    生产安全科的吴倩同样是个“85后”妈妈。吴倩告诉记者,随着管道的一点点延伸,他们为之奋斗的事业也在改变身边的环境。“公路、电网越来越发达,连货架上的商品都比原来多。”
 
    腼腆的张家富是在中缅油气管道工作的900余名缅籍员工中的优秀代表。从2011年入职至今,他用镜头纪录管道的“成长”全过程。2015年他得到中国政府的奖学金名额,被选送至昆明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在中国同事眼中,他是老实、可靠、给力的代名词。
 
    “如果不走进中缅油气管道,我大概永远不可能交到这么多中国朋友。”张家富说,中缅管道的工作带给他的不仅是丰厚的收入,还有成长和友谊。
 
    “中缅青年性格各有各的不同,但大家虽然国籍不同,追求却相同。”张家富称,“每次和爸妈通电话,他们总是叮嘱我认真工作。我也以此鞭策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每个国家进步的基石。”
 
    张家富告诉记者,尽管中缅管道上的工作充满艰难和挑战,但年轻人多的地方,充满活力。“工作之余,两国青年常常一起聚餐,甚至共庆缅甸节日,我们可有着山水相连的胞波情呢
返回 国际燃气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