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8月,
东胜气田管道气日产量突破100万方,实现了华北油气分公司首个
低压集输气田的规模化生产。
东胜气田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致密低渗气藏,为大牛地气田重要的接替性资源,但气水关系更为复杂,经济开发难度更大。但不同于大牛地气田,东胜气田主要采用的是“井下节流,低压集输”的开发模式,而其高产液的生产特征又有别于同为“低压集输”的苏里格气田,这意味着整个开采过程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给工程工艺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此,工程院采气所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最终形成了从井下节流设计到资料录取的一系列配套工艺。
创新建立差异化井下节流参数设计方法,提升清洁生产效果
东胜气田2号站于2015年1月投产,为首个开展井下节流试验的集气站,前期的试验中存在老式节流器频繁失效、井下节流应用界限不明确、节流器嘴径设计误差大、节流器下深对携液影响不明确等难点,导致部分高产液气井采用井下节流工艺后出现水淹关井、完不成配产要求,极大限制了气井产能发挥。为此技术人员充分解放思想,逐个突破,最终成果显著。
首先针对节流器失效的问题,成功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衡式节流器,使得气井最长有效期由试验前的11天延长至811天,实现“零失效”,而且成本降低40%,实现了降本减费,并成功申请1项发明专利。在成功应用到现场后,实现了工具安全下入和稳固座封,施工和打捞成功率100%。
其次针对井下节流应用界限不明确的问题,系统性地抓住压力和产气量这一影响气井连续携液的核心问题,从气藏工程角度,创新性提出了以气井产能、临界举液能力和临界携液能力为基础的井下节流技术应用界限识别方法,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同时,针对节流器嘴径和下深设计的问题,创新性建立了适合多相流/泡沫流的节流压降温降模型,进一步完善了“一井一策”井下节流技术设计方法,并制定了节流器下深优化图版,形成了致密低渗气藏不同液气比特征下差异化井下节流设计技术,并形成了2项发明专利。
至此,采气所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致密低渗气藏差异化井下节流排水采气设计技术,现场推广应用57井次,累计增产
天然气9945.1万方,实现了东胜气田不注醇清洁采气。同时累计降本节支211.5万元,降本增效效果显著。2017年5月23日经中石化科技部鉴定,差异化井下节流排水采气设计技术“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攻关低压集输排水采气工艺,助力气井长期稳产
面对气井中后期排采难题,为保证气田长期稳产,技术人员主动作为,超前攻关排采技术,不仅着力研究泡排工艺,更积极开展机抽等新工艺新技术试验。为提高泡排剂的适用性,开展高性能泡排剂实验;为实现泡排药剂的连续、均衡、经济加注,论证井口连续点滴加注装置,最终提高了泡排效果,实现了气井连续携液,排水成功率达90%,生产时率达99%以上,配产完成率90%以上,并形成1项发明专利。
探索多元化低压集输气井动态资料录取手段,支撑气井动态分析
气井采用井下节流技术后,由于节流器的存在导致井筒不通畅,给该类气井资料录取带来了困难。为此技术人员一方面结合节流压降模型,初步建立井下节流气井井底流压预测方法,另一方面开展井口节流+井下保温油管工艺试验,畅通井筒方便测压,为低压集输气井资料录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预测的节流器嘴前压力与实测值误差仅为6.23%,说明节流器嘴前压力预测精度相对可靠。
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低压集输配套采气工艺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中,井下节流排水采气设计方法以及平衡式节流器技术相对成熟,并已经在现场推广应用,而低压集输排水采气工艺和资料录取方法,在国内外均为技术难点,也将是采气所将来的主攻方向。探索低压集输配套采气工艺,保证了东胜气田快速上产,对气井清洁防堵和高效采气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