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注定是中国能源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燃油税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争论才告一段落,这边厢石油企业又不断放出天然气涨价的试探气球。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石油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已向国家提交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议。
2009年注定是中国能源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燃油税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争论才告一段落,这边厢石油企业又不断放出天然气涨价的试探气球。据《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石油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已向国家提交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议。
就现实而言,价格机制改革基本等同于涨价。根据报道,有专家表示,相同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LPG(液化石油气)相比,价格明显偏低,因此价格调整势在必行。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天然气和石油、LP毕竟是不同的产品,单纯比较价格,缺乏说服力。其实,衡量国内天然气价格的主要参考应当是国际价格。以深圳和上海为例,上海的气源来自西气东输、东海气田以及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其中以西气东输为主,民用终端销售基准价为2.5元/立方米;而深圳主要靠进口LNG,价格为3.5元/立方米。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距。
其次,在我国天然气消费中,除民用部分外,还有工业用途和发电用途。由于天然气价格相比其他能源性价比突出,近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股“煤改气”风潮,甲醇、化肥等天然气化工项目以及燃气电厂等工业项目也大量上马,目前,我国化工用气比重高达40%,远远超出国际水平。
第三,为支持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国家按计划内价格将天然气作为化工原料供应给化肥生产企业。但近年来(除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需求暂时下降外),受国际市场尿素价格上涨因素刺激,我国化肥出口一直呈现持续猛增势头。低价天然气最终以高价化肥形式出口到海外,并未真正使国内农民直接获益,这正是价格信号扭曲导致利益分配不公的真实写照。
最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据统计,2007年我国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不过2.2万亿吨,仅占全球储量的1.25%。与有限的供给相比,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却以惊人的速度逐年递增。可以想见,今后我国的天然气消费将像石油一样,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与国际接轨是早晚的事情。据此,笔者同意调整天然气价格有其必要性。
但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在天然气价格调整过程中,不能仅仅由居民买单,地方政府、天然气生产企业、工业用户特别是化工企业应该承担更多责任。笔者认为,对于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必须把握几个原则:
第一,与成品油改革主要涉及有车一族不同,天然气直接与广大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相关,其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笔者认为,提出天然气提价方案时必须慎之又慎。特别是在当前国内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齐心协力保增长、保民生的情况下,不宜急于实现国内外价格并轨。
第二,即便今后要提价,也应将提价的重点先放在工业用气上。天然气确实是一种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能源,然而当更多企业以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时,我们或许又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当扭曲的价格引致能源需求增加时,最终并不能达到节能和减排的双重目的。
第三,从国际经验看,实行厂网分离,成立独立管网运营企业势在必行。目前三大石油企业管道重复建设严重,管理效率低下,导致运输和维护成本巨大,这些最终都要摊销到终端用户头上。
最后是所谓程序正义的问题。2008年燃油税改革方案最受诟病的地方不在于其内容本身,而在于事前即缺乏充分的民意征求。我们衷心希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和价格调整不要再步其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