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注定是中国能源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燃油税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争论才告一段落,另一项重要能源——天然气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也开始提上日程。石油企业不断放出天然气涨价的试探气球, 中石油集团有关人士表示,已向国家提交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建议。
目前国内中东部大城市的民用液化石油气价格为5.5元至7.5元/公斤,折合成天然气价格为4.1元至5.6元/方,而这些城市民用天然气价格普遍为2.1元至2.4元/方,相当于液化石油气价格的一半。
严重的价格倒挂引发了天然气需求的极速增长,化工用气浪费严重。利润微薄甚至亏损造成供应方的生产意愿不高,使得供需关系更加趋紧。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目前中国天然气价格低于其实际价值,与同类能源相比价格偏低。政府应抓住油价持续走低的机会,尽快出台改革方案,理顺天然气价格,使价格能真正体现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的内在价值。
就现实而言,价格机制改革基本等同于涨价。相同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LPG(液化石油气)相比,价格明显偏低,因此价格调整势在必行。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天然气和石油、LP毕竟是不同的产品,单纯比较价格,缺乏说服力。其实,衡量国内天然气价格的主要参考应当是国际价格。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天然气确实是一种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能源,然而当更多企业以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时,我们或许又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当扭曲的价格引致能源需求增加时,最终并不能达到节能和减排的双重目的。
最后是所谓程序正义的问题。2008年燃油税改革方案最受诟病的地方不在于其内容本身,而在于事前即缺乏充分的民意征求,希望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和价格调整不要再步其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