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气田,一个硫化氢储量极高、套管腐蚀严重、含水量高、单井日产只有2万-3万立方米的低产区块上,能否建成每年达成2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长庆油田采气六厂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截至8月20日,采气六厂成立8年来,已累计产气超过89亿立方米。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和新工艺新技术实验推广力度。”该厂厂长姬定成介绍了相关经验。
科技增产
开发建设迎来曙光
长庆采气六厂的开发区域包括苏里格气田南区和靖边气田高桥区,开发难度较大,集中体现在“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三高”(高硫化氢、高矿化度、高水气比),
气井生产面临“两低一高两快” (井口压力低、单井产量低、水气比高、压降快、递减快)的开发难题。针对
气藏品位低、物性差、开采难度高、产量递减快、稳产上产难等挑战,该厂把技术创新放在首位,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探索攻关,闯出了科技增产的新天地。
采气六厂通过深化地质及气藏研究,精细刻画储层展布特征,动静态结合优选有利富集区和井位部署,积极推行“上下古立体开发”,提高上古优质储量动用率。针对气井“两低一高两快”的特征,建立气井精细化生产管理制度,抓好指标落实并持续优化。靖边气田高桥区递减率从2015年的45.1%下降至目前的28.2%,苏里格南区从2014年的41%下降至当前的25.3%,地层压力下降趋于平缓。此外,制定了富水区“一井一法”开发对策,合理配产、连续生产、控水采气,产水量降低26%,气井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同时,采气六厂对差异性气井进行先导试验,先后在高压集气模式、中压集气模式进行拓展性试验,创新性地开展一体化柱塞、分级柱塞、非金属柱塞等试验,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投运柱塞井234口,实现100%的正常运行率,措施有效率达到97%以上,柱塞气井单井平均递减率降低11.24%,实现持续稳定生产。
通过强化气井全生命周期管理,采气六厂探索形成了以柱塞气举、泡沫排水为主,以管柱优化为辅的工艺体系,“气井积液预防、预警,多措施处理积液”能力不断提升。
科技挖潜
降本增效结出硕果
近年来,采气六厂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入手,持续提升气田开发质量效益。其中,把“依靠科技,挖潜增效”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编制并实施控降措施11项共33条,截至目前已实现增收1.74亿元,降本800万元,实现了近两年来基本运行费“三降”(支出总额下降、千立方米气成本下降、单井成本下降)的目标。
采气六厂加大“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技术应用力度,通过加装流量计、寻求新产品替代等措施,实现甲醇消耗量同比下降9%;持续改进分离器积液包防腐技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日常维护成本;采用“内镀层+牺牲阳极”技术,设备寿命延长到10年以上,年折旧费下降50%;采用电沉积工艺,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级金属晶粒层,有效降低输水系统腐蚀速率90%以上,试验期间,年经济效益达到12万元。
科技降险
生产保持平稳运行
目前,采气六厂管理集气站27座、采出水处理站2座,各类管线总里程达4292公里,分布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的四县两区。区域内水源保护区和环境保护区多,安全环保压力大,加之气田受到“三高”影响,特别是苏里格南区下古采集输系统腐蚀严重。
对此,该厂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以优化老气田防腐措施和加强腐蚀工艺技术攻关为重点,通过试验和应用新技术,全面推进腐蚀防治工作。
采气六厂通过工艺技术,改造增加二级分离流程17座站场,改造排液系统13个,脱水橇故障率下降90%,外输气水露点合格率提高35%,有效降低管线腐蚀风险。采用三嗪类脱硫溶液,通过“井口泵注+雾化”工艺,使得天然气中硫化氢的含量大幅降低;并将11座脱水橇板式换热器更换为钛材质,解决腐蚀渗漏问题。
同时,采气六厂持续开展井区高产水集气站地面系统防腐防垢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相配套的技术管理思路。通过采用各类防腐除垢技术手段,区块整体腐蚀速率下降70%,结垢速率下降79%。
采气六厂通过对危害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进行评估,辨识各类风险507项,梳理出完整性的管理流程,建立评价机制,对14口高产水井、18口高含硫井和34处高后果区等关键风险点,制定隐患防范措施,有效提升气田本质安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