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逐步将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11城市、长三角41城市纳入范围,实现对
大气污染防治三大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提高环境监管效能。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解释,“千里眼”远在太空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筛选出不同区域内PM2.5年均浓度较高的热点网格,作为重点监管单元进行监控。即便监管人员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准确定位“污染”。目前,生态环境部已经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划设3600个热点网格,今后还将覆盖汾渭平原及长三角等全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为确保“千里眼计划”取得实效,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在河北省沧州市启动了热点网格监管试点。试点以来,沧州市PM2.5平均浓度显著下降,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生态环境部于今年5月17日印发通知,组织“2+26”城市自6月起全面开展热点网格监管。
生态环境部每月将各城市PM2.5月均浓度最高,同比去年PM2.5浓度改善情况最差,以及环比上月改善情况最差的等三类热点网格作为预警网格向社会公开,要求各城市针对预警网格加大监管力度,组织开展涉气
污染源排查和问题整改。对1年内连续3次被预警或累计6次被预警的热点网格,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公开通报、派驻工作组和公开约谈网格所在县、区、市政府负责人等措施,督促地方解决问题,改善环境。
如果将京津冀2+26个城市按照3千米×3千米的范围进行划分,可以划出精确到位置的36793个网格区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结合气象数据、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判断出其中3600个区域的PM2.5浓度相较于其他区域更高。这就是环境监管领域“污染热点区域”,“污染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它的高度是不一样的,网格面积一样,说白了就是网格里这个柱状体里面,整个的PM2.5的量是多少,卫星遥感监测出来,(从高到低)大概排到了3600个网格点的时候,占了整个区域(排放)总量的80%,这就是我们重点要关注的区域。”
作为重点监管单元,一旦网格内PM2.5出现升高或变化时,监管人员可快速准确定位“污染”的经纬度位置,锁定污染源。热点网格监管这种技术化手段化解了以往依靠人海战术和经验检查搜寻污染源的尴尬,即便污染源隐藏在工厂车间,或者隐藏在家庭作坊,也可精准定位,“有些地方每天早晨七点钟到九点钟这段时间搞,突然它就比周边高15%,周边都是低的,那一定是7点到9点这个网格里面发生了某种行为,比如烧煤的,一查一个准。地方环保局发现我这地方网格老是比周边高,他就应该主动去查。他不去查,我这就会持续报警,地方没动的话,我们就得再派人去帮你会诊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你这个网格比周边高。”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逐步扩大“千里眼计划”实施范围。今年10月前实施范围为“2+26”城市;10月起增加汾渭平原11城市;2019年2月起增加长三角地区41城市,从而实现对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研究通过地面监测微站和移动式监测设备(车载式或便携式)等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理念,探索构建“热点网格+地面监测微站+移动式监测设备”的工作模式,不断深入实施“千里眼计划”,细化执法监管区域,精密监控PM2.5等污染物质的浓度变化和异常时段,进一步提升热点网格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提高大气污染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