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
油气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从陆地到海洋,从浅海到深海,从传统的石油、
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扩展到油砂、超重油、煤层气、页岩气等
非常规油气项目,随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内容日趋多元,合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升级,其中安全生产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刚刚结束的中国石油集团公司2019年工作会议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强调要继续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充分认清和准确把握“变局”中蕴含的有利条件、风险挑战、矛盾困难和责任使命,稳中应变、变中求进,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如今,在构建国际能源合作利益与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巩固和拓展长期可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海外油气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安全文化”基石,既是夯实“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行稳致远的内涵根基,也是助推企业实现海外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命题。
要让思想与理念先行,使“本质安全”成为最大共识。安全生产领域,流行着一条黄金法则——“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隐患。它告诉我们,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量变积累的结果。安全生产管理松一松,事故就会攻一攻。没有安全这个“一”,其他一切归“零”。尤其海外项目,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错综复杂,除传统安全风险外,还面临诸多不可控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所处国家的自然条件、宗教信仰、地域文化等也各不相同,安全管理内容也更加宽泛复杂,更应时刻提高警惕。对于安全管理的认知,我们既要一定程度汲取德国人“制度至上”的刻板,也要适当借鉴日本人“指手呼唤”这样“形式主义”的生动,这不仅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更是源自对“本质安全”的深层敬畏。与此同时,基于当前油气合作领域不断深化的新情况,海外安全理念也应与时俱进,注意时刻监测项目的“安全文化温度”,通过细致分类的调查评估收集项目文化安全建设的实际效果,包括员工的安全状态、安全管理体系与生产系统结合的有效性等,进而改进提升项目安全文化的成熟度。
要让制度与规范开路,为“安全文化”积蓄动力保驾护航。安全生产不单是设施和产品的安全,还有“大文化”框架下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安全文化作为项目运营的“最大公约数”,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制度与规范作保障。美国杜邦公司是全球工业安全的标准,也是“安全”的代名词。杜邦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除了秉持“一切事故均可避免”的安全信念外,还有严格的安全制度,如在安全风险管理方面建立“安全委员会制度”,在提高安全检查质量方面有“全新高级安全培训及监察制度”,还有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的“安全数据统计制度”等等。同时,海外项目的安全制度与规范还要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加大安全沟通交流的力度,加强各层级、内外部沟通交流,打造公开、顺畅的安全交流渠道。在具体操作中,还要统一承包商安全管理的尺度,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密切监督跟踪,确保将安全管理的要求和理念传递到位,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安全管理体系得以平稳有序运行。
要让科学与技术引领,为“安全文化”插上一双“智慧翅膀”。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安全生产面临新课题,也迎来新机遇。“某某公司:报警位置,二楼5号反应收集器旁;监测点类型,有毒气体浓度;报警级别,二级;报警实时值,10.06毫克/立方米……”某化工园区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及事故预警平台上,一条条安全报警信息清晰列出,并附上相应定位、视频监控和数据历史趋势,还有事故风险预警及后果模拟分析。
如今的安全文化,不仅要引导企业从拼机械、拼重工、拼规模向拼精准度、拼智能转化,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加大研发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如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可燃气体、VR技术排查事故隐患和应急救援演练、人脸识别防疲劳驾驶等,同时更要鼓励在安全技术领域互学互鉴,通过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共赢,充分用好技术这把“利器”为安全生产增加一道“防护墙”,进而打造更有质量、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油气合作命运共同体,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