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首次将我国的能源问题提到了“革命”的高度。
2015年11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2030年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我国目前能源发展状况如何?能否实现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承诺?在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将关注点放在了加强顶层设计,以科技创新推进能源革命上。
据刘中民介绍,按照现在的技术体系推进,我国有可能达到《巴黎协定》承诺的2030年阶段目标,但难以依靠现有能源技术的累积进一步实现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的愿景。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现有能源体系中各分系统相对独立,且存在结构性矛盾息息相关。“例如石油供应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发电与上网的矛盾,火电与
可再生能源的矛盾,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矛盾,化石能资源利用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矛盾等。”
一个个盘点下来,刘中民也觉得非常棘手。“不过我们不应悲观。”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国现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五大能源类型之间,存在着通过相对优势的互补融合,形成整体优势的发展需求和巨大技术创新空间,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刘中民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耦合,可大幅度提高能效,也有利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非化石能源制氢,既可以为煤化工补充氢源,氢的转化利用还可以降低碳排放;大规模储能系统,可以推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实现清洁能源多能互补……
在这种背景下,刘中民认为,目前应进一步加强全局性顶层设计,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抢占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特别是打破各能源种类之间相互独立分割的局面,通过优势互补来对冲抵消各自的缺陷,以科技创新促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他建议,首先要系统梳理能源领域各板块互补融合的技术需求及融合方式,加快突破能源领域核心关键技术。
同时,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打破能源领域板块壁垒,加快部署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项目。
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在原理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引导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到示范工程建设中,促进大规模、系统性的能源技术示范落地;并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探索建立从基础研究到规模应用全链条的科技和利益衔接与激励机制。
此外,要整合国内能源领域优势力量,加快推进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