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剧变动的供需形势、常态化的疫情、捉摸不定时有反复的复工情况,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正在重塑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
美国天然气产量增长已经改变了供应格局,美国异军突起,加拿大、俄罗斯、南美和非洲LNG项目紧随其后,改变了传统上中东、东南亚、澳洲为主的供应格局。在疫情和地缘政治冲击下,LNG供应格局也在重组。
传统消费大国欧洲国家在管道气和LNG之间调整,2019年LNG进口增速全球最快。亚洲地区中国、印度天然气增长迅速。日本、韩国依然排名前列,前期签订的价格较高的长协负担沉重,正在优化现货和长协配比。
中国正在推进的油气改革,成立国家管网公司,为天然气市场创造了“两头”的新空间,气源方、接收站、下游市场空前释放,竞争加强,行业整合和重新洗牌已经在进行。
天然气黄金时代的窗口期再次开启。通过产业链关键区域重要节点布局、贯通存储物流、卡点新兴运输方式、引入金融提高资金效率,才能保障未来的市场地位,进而参与全球产业链互动,成为天然气市场上真正的玩家。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更是个绝佳的机会。
1、供应过剩,天然气买方市场来临
虽然有局部的疫情反复,中国天然气消费恢复的还是比较快。供应过剩的时代,买方的需求更具主导作用。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国内天然气产量160.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2.3%;天然气进口量108.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2%;天然气表观消费量26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1%。
1-5月份,天然气产量797.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天然进口量55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9%;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309.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1%。
增储上产成果显现,天然气产量增速持续维持两位数,远高于消费增速。天然气消费已经快速回升,前5月份增长4.1%。
消费和国内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以延缓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国家发改委称,用气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天然气消费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一季度同比小幅下降,之后稳步回升,二季度同比增速比一季度提高约4.5个百分点。重新回到高增长轨道。
国内上游企业普遍亏损,与国际同行几乎同步。但这没有影响国内油气产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上半年,原油产量9715万吨,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94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
LNG现货气价是推动天然气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今年以来,东亚LNG现货JKM报价持续在地位,同比只有去年的50%不到,最低跌破2美元/mmbtu。低价的LNG削弱了管道气优势,渗透进入内地市场,为疫情后复工的企业提供廉价燃料。LNG项目限产甚至停工,负荷率降至很低的位置。
亚洲国家的买家通过各种方式摸索新的定价方式,以减轻和转移自身的风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改合同和协议。需求决定一切。
2、基础设施,持续大项目大投资
中国的储气能力占比长期较低,是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的一块短板。不过20年发展,已经形成多个储气库群。截至目前,已经投运接收站22座,接收能力近9000万吨。2019年,进口LNG占进口天然气的量在50%左右。
现有22座接收站中,7座属于三桶油的接收站划归国家管网公司。另有3座在建接收站纳入国家管网。新建、拟建的接收站,将大大增加非三桶油、非国家管网的地方能源集团、民营企业和外资公司的市场进入能力,打通天然气的链条。
截至目前,国内天然气形成东北中俄东线、西北西气东输、西南中缅管线、东部海气登陆的格局。2017年气荒之后,主管部门下大力气推动管网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国内天然气管道不过10多万公里,依然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国家能源局表示,今年要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涉及管道、接收站和储气库,都是基础设施。具体包括:加快推进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确保中俄东线中段工程2020年11月底前建成投产。加快推进2020年度天然气领域管道、储气库和LNG接收站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国家能源局与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年安排16.92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方储气能力建设,督促相关地方加快推进2018年和2019年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环渤海地区液化天然气储运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2)》。环渤海的天津、河北、山东、辽宁都已布局多个接收站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补齐短板,为天然气的市场繁荣打好基础,也需要巨大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将持续到天然气需求稳定的那一天。
3、改革竞赛,市场空前活跃预热
国家能源局还提到,今年的重点工作包括确保上下游建设投资平稳。石油企业积极克服疫情、超低油价的双重影响,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生产建设投资,持续强化上游投资力度,确保国内油气增储上产。
在油气改革、国家管网公司资产划拨的预期下,各地展开了事实上的改革竞赛。包括甘肃、重庆在内的企业成立省管网公司,建设区域内管网。陕西、山西重组当地天然气终端和管道业务。
国家管网成立后,对于储气责任的划分更加明确,上下游的关系的一轮改革也意味着新的机会。河南在储气能力建设上的探索,明确地方政府和城市燃气企业的储气责任。多省都在借鉴河南的储气模式。
浙江在舟山自贸区的政策激励下,省网公司为改革未雨绸缪,剥离管道业务和天然气公司,并推进上下游直接交易,压缩天然气销售的层级。浙能天然气从统购统销的典型转身成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先锋。浙能也投资建设接收站,丰富浙江的气源,为舟山自贸区的能源特色加分。
作为现有接收站最多的广东,更是活跃。大用户和城市燃气企业纷纷走到前台,拓展上游气源。外资企业在广东投资的一体化项目,也涉及LNG接收站。已有接收站权益或有可用渠道的外资石油公司往下游拓展,直接联系终端,大大削减中间环节。
下游的城燃企业和新进入者纷纷进入接收站这一LNG贸易的关键环节,在广州、珠海、湛阳江、揭阳、汕头、潮州、惠州等地布局。布局接收站的还有一些新兴的供应链公司,希望以接收站介入天然气国际贸易。
作为天然气消费大省,江苏在接收站之外,探索国资企业建设完全向第三方开放的接收站。南通还在探索罐箱的交易中转枢纽,长江上的接收站也有在建设。
下游已经充分活跃,低价时适合收购上游资产,不过需要相应的矿权改革,而且费时长久,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非常规天然气领域的市场化将继续,这些都是新的机会。综合起来,开放的市场,改革的竞赛,将空前释放各细分领域的机会。
4、大环境影响,并购整合蓄力未来
每逢价格低迷,是行业资产整合最好的机会。国内在油气改革的背景下,已经推动下游城市燃气进行了一轮争夺,还在继续中。国内的城市燃气扩张,新建项目越来越少,只能通过收购扩展业务。
外资准入明确后,外资企业加紧在天然气产业链布局。从接收站、贸易到城市燃气的上中下游都有外资企业的身影,以打通其在国际市场积累的产业链优势,发挥其国际一体化整合和调配资源的能力。
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趁着行业低谷本可以进行海外布局,吸纳优质资产。不过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本轮行业低谷,多的是油气公司破产重整,并购重组反而较少。
天然气这种带着周期性特点的行业,低谷时进入,增长时获利是不变的规律。LNG也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管理的行业,低谷时进入,获得优质资产,方能在爬坡时从容应对。
新建接收站一般都要3-4年时间,这是行业的黄金窗口期。既有业务,可以跑马圈地扩大市场,并完善关键区域布局,成就持续发展的天然气企业。
黄金时代来了,能不能抓住窗口期很关键。之后就是每年6000亿立方的市场,不进则平庸。对于中国企业、所有油气企业都是机遇。
当然,像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一样,颠覆者也极有可能是现在的行外来客。无论是谁,都得利用好现在这个黄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