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文件从能源结构调整、碳中和适应性以及农村用能安全高效这几个角度,对农村燃气市场发展的图景进行了“描绘”。
一、农村燃气市场的地理发展特征及实施关键
文件更加强调天然气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城燃企业要顺利为农村燃气市场化运行服务,应当把握农村民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产生的市场发展特征。做好气源引导阶段的工作。同时,我国“碳中和”承诺,也利好农村LNG业务投资发展。燃气市场形成基础的分析前提是农村地理区位的物理特征。民用燃气的重点是以“户”为单位的安全使用和便利性考量。中国农村居民大都聚村而居,这种特性决定了农村燃气的使用习惯是成片区的,使用推广具有传递性,使用习性也有普遍性、群体性。一号文件中提及“推进燃气下乡,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在文件政策精神的层面指导性十分明确。此次文件精神的落实也需要把握一些实施的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要防止在其他领域、其他项目投放农村时发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在农村水利工程方面曾有过失败案例,因田间地头的毛渠不通、灌溉分摊水费等问题而导致农户经济体使用大中型水利设施的行动失败。由此可见,文件的落实,需要配套制度和操作政策指引。
二、农村燃气市场的利好因素
农村燃气使用从气源安全、使用便捷和经济性方面考量具有一定的利好因素。气源安全性无论对于何种地理特征的农村而言都是选用的首要考量。LNG稳定、清洁、安全的物理特征决定了农村选择LNG的可能性大于LPG。LPG通常涉及管道安全和管制问题,个别敏感或偏远地区的地方公安对于反恐工作布置收紧了LPG罐瓶监管规则。出于对农村人居环境与安全意识方面的考量,LNG的普及符合农村振兴发展的基本精神。
从安全便捷性角度考量,农村大多山路环绕,安全交通手段和运输渠道有限以及搬运技术人员欠缺。如果选用LPG则供气站无法通过槽车配送,若用钢瓶装运则拆装运输成本高昂。然而,选用LNG情况就不同了,LNG供气站有较好的装配加注实用性,对环境建设要求也不高,适应农村地区使用。供气站的气源可以由槽车进行配送,安全风险小。LNG安全性较高,如果在农村地区加以宣传推广会有较高的市场响应度。对供应商企业而言,使用小型储罐便捷型装置进行承载交易及运送,将是适应农村燃气发展的供应方式。
从经济性角度而言,LNG价格随市场变动已经基本成形,成本相对于LPG平均低30%。在城镇化的浪潮下,农村经济结构、收入结构有着新变化,能源消费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他们的父母和子女留村务农,由此形成中西部农村主导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家庭同时获得务工和务农收入。从全国一般农业型地区的情况来看,几乎70%以上的农户家庭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庭模式。以“珠三角”的农民家庭为例,每户都有一笔不低的租金和分红收入保底,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与一般农业型地区差异很大的“半租半工”的结构。因此,农村居民家庭燃气消费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三、城燃企业要适应农村燃气市场的监管要求
农村燃气市场的发展壮大是能源革命在农村开展效应的体现。当农村燃气市场具备一定规模时,市场监管规则一定是同步规范化、规模化演进的。从硬件角度而言,农村供气站的安全性、设施完备性和调整规则的科学性将是考量农村燃气市场的指标。更为直接的体现是农村燃气市场参与企业要主动对接新标准,为不同区域公共燃气的服务作出企业主体方面的准备。
企业应当主要从公司治理角度,对于提交审批材料的规范行为进行自我评估,适应合作天然气加气站的建设审批要求,彻底抛弃之前“先建后批”弊病做法的侥幸心理。农村燃气市场发展的纵深推进,其制度体现必然是越来越严苛的监管要求。农村以土地为核心要素,农村燃气市场发展过程中,项目土地占用审批将是监管审批的核心。企业在申请环节应当注意区分国有、集体土地获取方式,完善自查环节,配合监管审核的流程完整性。“科学准备,积极适应”应当是城燃企业应对农村市场发展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