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宁滨江开发区新洲八组,两座“蘑菇屋”赫然矗立。顶部,几名工人正在往管道里注入压缩空气,检测罐体的压力。这是南京滨江LNG储配站(一期)工程,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该储配站总容积为6万立方米,投用后储备的天然气可统筹调度江南六区和江宁区应急调峰保供10天,大大提升南京的冬季保供能力。
两座“蘑菇屋”
“名字焊在壁板上”,工人实名对质量终身负责
“蘑菇屋”含三层金属壁,外罐由14层2.5米高的金属带板焊接而成。在建设高峰期,项目上有六七十名焊工。以前的LNG储罐是铸铁材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此次的储罐结构复杂,构配件和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碳钢、不锈钢和铝合金材料,因此对焊接的质量要求极高。
“蘑菇屋”外罐
“我们这次带到项目上来的焊工是优中选优,上岗前都要考试,”项目负责人杨建平说,“而且焊接时每个环节都是实名制,每一道焊缝的壁板上都有焊工的编号和完成时间,焊工要对质量终身负责。”
“倒装法”储罐安装无缝焊接保质增效
建设过程中,由“倒装法”进行储罐安装施工。据了解,正装法储罐建设采取搭积木形式,先建设罐底,再一层层搭建至罐顶。该施工方法高空作业较多,存在一定风险。
采用倒装法施工工艺,先在地面搭建好储罐的罐顶,再用机械吊装提升罐顶,罐壁则在地面施工完成后再逐层升高,最后再与基础底板进行无缝焊接,这样既减少了高空作业,又提高了工效和质量。
“倒装法”进行储罐安装施工
多台X射线机同时透照检测,创“一天一圈板”施工速度
储罐的储存可靠性也格外考究。为确保液化天然气安全有效储存,整个储罐由三层金属罐构成,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套着一层。由于主次罐焊缝数量多、空间受限,施工人员还要在径深1米的狭小空间完成壁板组对安装、焊接、探伤检测及保冷施工。
为保证施工质量和检测效率,项目团队不断改进检测工艺、研发智能检测设备工装,针对焊缝射线检测,设计制作了多台X射线机同时透照平台,每个平台可固定2—3台X射线机同时进行无损检测,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也创造了“一天一圈板”的施工速度。
BIM加持开发智慧管理平台以“智慧”换“时间”
在BIM技术开发的基础上,南京港华开发了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将整个场站数字化,做成BIM模型,所有设备、阀门和管线在模型里都能看到。平台还可进行人员定位管理,如有闲人进入,会启动警报。
在扬尘管控方面,项目部在施工现场建立了扬尘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传感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由于工地扬尘管控到位,该项目获评南京市“差别化管理工地”,得到全天候出土,夜间施工等优惠政策,进一步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据介绍,滨江LNG储配站(一期)工程目前正进行调试、验收,7月将投料试生产。此外,该储配站还为二期预留了容积10万立方米的建设空间,远期可进一步提升燃气的冬季保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