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bp集团在北京发布《bp世界能源展望》(简称《展望》)2023年中文版。《展望》重点介绍了在“快速转型”“净零”“新动力”3种情景下,到2050年世界能源转型的主要趋势和不确定因素,并就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其他能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相较于2019年《展望》提出的经济增长对能源需求增加和加速向低碳转型的“双重挑战”,今年的《展望》将能源转型面临的挑战描述为“安全”“可负担”“更低碳”的“三重挑战”,更加看重能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针对这些变化,就能源转型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国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等话题,记者专访了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Spencer Dale)。
1. 在《展望》预设的3种情景之下,中国能源转型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戴思攀:《展望》设定的3种情景中,“快速转型”和“净零”情景探讨的是2050年实现大幅减少碳排放的转型路径中,能源系统的不同要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快速转型”情景中碳排放将减少约75%(相较2019年水平),在“净零”情景中碳排放将减少超过95%。这两种情景都假定全球气候政策大幅收紧。“净零”情景的假设还包括社会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转变,这些转变推动能源效率的提高和低碳能源的使用。“新动力”情景旨在反映当前全球能源系统的整体运行轨迹,加入了近年来显著加强的政府脱碳承诺等因素。在该情景中,全球碳排放在本世纪20年代达峰,到2050年左右,全球碳排放比2019年降低30%左右。
同样,对于中国,我们认为,到2050年在“快速转型”和“净零”情景中,碳减排的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两种情景中,中国的碳排放会降低90%。2030年,中国碳排放会达峰,也就是说会达到中国政府做出的承诺目标。相比2005年,在2030年前,中国GDP的碳强度将下降65%。在“新动力”情景下,2030—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符合政府的基本想法,但是在“快速转型”和“净零”情景中,碳强度下降速度需要更快一点,才能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
2. 地缘政治冲突、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给能源行业带来哪些影响?能源企业如何应对“三重挑战”?
戴思攀:近年来全球能源相关话题的讨论一直集中在能源系统脱碳化和向净零转型的重要性上。但过去一年发生的事件提醒我们,转型还需要考虑能源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不过,这些因素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并不一定是消极的,我们也能看到一些积极的现象。比如,现在很多国家都很关注能源安全,这有助于能源转型,甚至能使能源转型的步伐更快一些。各国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都想减少对进口石油、天然气的依赖度。所以,他们有两个选择:一是提高自己的能效,使自身的能源需求增长不会那么快,甚至是减少;二是减少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的进口,转而增加国内能源生产,而国内要增加能源生产,通常要依赖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就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从而助力能源转型的实现。
国际能源署在几周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量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电动汽车的销量也将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这些都是有利于能源转型的好消息。实际上,能源转型的速度比我们很多人预料的要更快。
能源企业的转型,我可以以bp为例。bp有3个净零目标,就是在运营、油气生产、油气销售3个方面都实现净零排放。与此同时,bp会在努力实现自身减排的同时,积极为全世界的减排作出贡献。
3. 如何平衡经济性与安全、低碳之间的关系?中国经济复苏对全球石油市场供需格局有何影响?
戴思攀:关于经济性的问题非常关键。总体而言,必须承认能源转型是比较缺乏经济性的。能源转型需要投资,我们需要将很多的收入用于能源转型,我们必须为能源转型融资。这是必须承担的成本。另外,能源转型还需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否则发展中国家无法承担能源转型的成本。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各国均需保持较快的能源转型步伐。非常关键且清晰的是,如果拖延越久,成本就越高。如果你认为今天的成本过高,再等5年成本就会更高。所以最理性的做法是现在就快速地采取行动,实施能源转型举措。要走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现在就要采取行动。
今年以来,我们看到中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这其实就反映在中国能源需求上。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加,交通等方面的情况可能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甚至可能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中国对石油的需求相比前几年已经增加,而且是显著增加。中国经济复苏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和全球能源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总体而言,我认为中国政府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经济复苏得很不错。我也多次强调,世界上这么多国家,中国最关注非化石能源的生产,中国政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